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酸性體質致病”是偽科學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10:56:28  


人體消化系統不同部位的pH值各有不同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人體“酸碱體質說”是一條流傳甚廣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體質”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對待飲食和健康的某種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販的推波助瀾,經過反覆的傳播和再加工,儼然成為一條流行的“醫學常識”。搜索有關體液酸碱性的文章,幾乎全部為這方面的內容。但現代醫學沒有"酸碱性體質"一說,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偽科學理論。

  ■ “食物調節人體酸碱度”是偽科學

  傳播“酸碱體質說”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利益,這一“理論”反覆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銷自己的商品。農夫山泉,螺旋藻等商品都炒作過自身的"弱碱性",聲稱通過飲用或服用就可以平衡體內的酸碱性。事實上,食物區分酸碱性毫無意義,人體體液的酸碱度也不會因為某種食品發生明顯的改變。

  不同體液有不同酸碱度無一能直接等同於體質酸碱性

  人體體液有很多種,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腸液、膽汁等)、排洩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屬於體液。不同體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間,而血液的pH值可以達到7.45。即便是同一種體液,由於環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會存在一定的浮動範圍。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間,其酸碱度會受到所吃食物的影響,吃肉、蛋、奶時,pH值會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則會相對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而且作為被隔離在膀胱中的排洩物,不會影響到人體的機能。

  科學上沒有“體制酸碱性”這一說法

  因此,以某一種體液在某一時刻的酸碱度來衡量所謂體質的酸碱性是不科學的。“酸碱體質說”傳播過程中,將體液或等同於血液、或等同於尿液、或等同於唾液或不加區分籠統地稱為人體體液,是典型的偽科學言論。國際上常規的人體環境檢測方法主要從靜脈血、尿液、體內碱貯備和二氧化碳結合率四個方面進行測試,單憑pH值來看人體的酸碱性同樣不科學。

  食物酸碱性劃分是偽科學同一種食物會分別產生酸、碱性代謝

  “酸碱體質說”會簡單地將食物區分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劃分理由是根據食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對體液酸碱度的影響。但實際上一種食物往往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它們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之後也會產生多種不同化學性質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還有很多呈中性。隨意指定一種代謝產物來認定原來食物的酸碱性屬於想當然,這樣的劃分方式有時會自相矛盾,導致同一種食物既被認為是“酸性食物”又被認為是“碱性食物”,難以自圓其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