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海亭:30年士風流變

http://www.CRNTT.com   2011-01-27 11:29:47  


 
  於是,知道了“芙蓉姐姐”。與很多人的觀感不一樣,我倒覺得白手起家、自強不息的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給大家帶來了某種快樂,比那些堂而皇之的“鶯歌燕舞”要真切。後來,又看到了“芙蓉哥哥”、“芙蓉姐夫”……有友人推薦“走向共和”、“大國崛起”、“百家講壇”等在國內熱播、熱議的,或可躋身“主旋律”的劇目,出於職業習慣,我便在教學之暇偶爾一顧。“大國崛起”的主創們雖然沒像他們的老師或老師的老師那一代直接到歐美取過經,倒也把脈絡和道理說得明白。易中天的“三國”只看過一次,便折服於他的聰明,能悠悠從容地把蜀漢後宮的誹謗逸事娓娓道來,條分縷析之透徹,顯示了其國學造詣達到了一種精致的境地。

  不過同時,我也納悶為什麼沒人講希臘城邦、大憲章、文藝復興、盧梭、華盛頓、托爾斯泰、馬丁.路德.金呢?看了自己同代人於丹講《論語》幾分鐘,不禁聯想起當年的“紅小兵”形象,但我對不少人鄭重地講:如果沒有非學術因素介入的話,中國需要一百個於丹;究竟題材本身是好的!

  去年返國再就業,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大凡一出門,便有驚心動魄的感覺大街上風馳電掣的不僅有機動車,還有電瓶車和自行車。見到學界的老朋友、老同學,發現同是中年的他們不少人已經進入收獲的季節了。房市的暴漲也提高著他們的身價,儘管對我來說只能望樓而興杜甫之嘆。瀏覽他們的網站,其學術成就和經歷已堪稱“專家”、“大師”了,且不說“博導”這個獨一無二又俯拾即是的中國大陸頭銜。從形象上看,不少人紅光滿面,意氣風發,體現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學人的含辛茹苦換來的大概只有斯文之“名”,20年後還有“利”和“祿”。更是每每驚嘆於演講海報中的介紹詞:“特殊津貼”、“首席專家”、“高峰對話”、“前沿講座”、“尖峰論壇”、“重大攻關”、“……項目”、“……基地”,去海外名校訪問、講學、客座……不一而足。我去年底光顧一所高校的人事部門時,看到評職稱的材料在大屋里堆成了一座座山丘,許多人的學術成果得用行李箱、編織袋裝載,不由得暗自思忖:自己漫長歲月的異域苦旅莫不是浪費了時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