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地動儀的真相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6 10:02:02 |
■ 王氏“地動儀” 1934年,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專業的學生王振鐸誕生了複原史書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念頭,他認真地研究了史書的記載,在1936年,畫出了第一套自己複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這套圖紙中,他按照《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形似酒樽”記載設計了它的外形,但對於內部結構,由於史料中只有區區196字,語意模糊,他遵從了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1883年《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一書中闡述的“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並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1936年,王振鐸在第20期《燕京學報》上發表了名為《漢張衡候風地動儀造法之推測》的文章,並手繪了一套內外結構圖樣做論文的配圖。 畢業後的王振鐸擔任了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對於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張衡地動儀的複原思考,不僅是他個人的愛好,同時也開始了他成長為博物館學家和古代科技史學家的起點。 王振鐸發布論文和內部結構圖一年之後,1937年日本地震學家萩原尊禮也發布了他複原的張衡地動儀論文。不同於王振鐸,萩原尊禮提出了直立杆原理,也就是在地動儀中間,放置一個倒立的直杆,地震時,直杆倒下,從而觸發相應的機關。 中日兩國在複原地動儀上的文化爭論還沒開始,兩國之間就爆發了戰事,於是,孰是孰非,就沒了下文。又過了兩年,日本地震學家今村明恒設計的地動儀也問世了,他延用了萩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並在直杆的下面放了三個彈簧,因為了有彈簧的複位工作,其原理近似懸垂擺,但問題是,至今還沒有發現東漢應用彈簧的記載。在今村明恒進行的實驗中,由於直立杆的傾倒方向與地震射綫方向垂直,有悖於史書對地動儀的記載,所以,他就沒有做後續研究。 ■獻禮 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振鐸的新職位是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新中國在誕生之初,為了弘揚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國家要求博物館複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為陳列和宣傳之用。王振鐸接到的任務中,包括“四大發明”中的張衡地動儀和司南。 這一次,王振鐸否定了自己1936年的設計,根據後漢書中“中有都柱”的記載並借鑒萩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時間,於1951年設計並複原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模型。 那是一個熱情沸騰的特殊年代,王振鐸複原的“張衡地動儀”概念模型一問世就受到了空前關注。這一肩負著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對古代科技研究和中華文明推廣普及任務的模型,成為新中國唯一一件“張衡地動儀”宣傳模型。 1952年4月號的《人民畫報》對這尊模型的成功複原進行了報道。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王天木,以《偉大的祖國古代科學發明地動儀》為題,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向讀者講解了地動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這一次王振鐸既否定了自己1936年認同的懸垂擺原理,又沒有繼續今村明恒的彈簧複位原理,而是將懸垂擺變成了倒立的直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王天木的這篇報道清楚地寫明:“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在文章的最後,還用一個段落寫道:“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制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