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致力經濟民生 策謀發展規劃

http://www.CRNTT.com   2010-09-22 11:32:15  


 
            盡積極處理“棘手”問題的職責

  曾蔭權出席地區諮詢會時表示,政改方案通過後,來年的施政重點會以民生為主,包括貧富差距和在職貧窮問題。他認為,這些現象是源於部分市民無法參與高增值服務業,令工資停滯不前,相反參與高增值業務人士的工資就不斷上升,這是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問題。政府的挑戰是在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亦要設法讓市民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曾蔭權又表示,會繼續落實他在07年提出的各項承諾,包括推行最低工資、競爭法立法、醫療改革等,也會積極處理各項07年未有出現、但今時今日市民關心的社會民生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讓市民分享經濟繁榮,還是積極處理市民關心的社會民生問題,都需要一個充分醞釀,凝聚共識的過程。甚至一些政策和計劃,亦需要這樣一個的過程。例如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由兩家電力公司向住宅用戶派發一百元慳電膽現金券,鼓勵市民用慳電膽取代鎢絲燈泡。政府原先的想法是希望在不影響電費下,推行計劃,但及後計劃引發爭論,政府亦發現實行存在困難,涉及公帑需要慎重考慮,所以決定擱置計劃。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2003年政府推出西九計劃,雖然經過大量諮詢,招標前又在立法會內進行表決,並提出修改方案,壓縮地產項目,放棄單一招標,但還是要推倒重來。

  這說明,本屆政府一方面要繼續落實07年曾特首競選行政長官時提出的各項承諾,包括推行最低工資、競爭法立法、醫療改革等,另一方面也要提出一些“積極、進取和具前瞻性”的計劃和措施,讓社會充分醞釀,積極討論,凝聚共識,以待未來實施。香港的決策程序本來就很複雜,再加上公眾諮詢過程漫長,凝聚社會共識相當不易,因此,特區政府在目前政治爭拗基本平息的情況下,應針對本港經濟發展緩慢、轉型舉步維艱、成長競爭力嚴重落後、產業空心化和單一化、在激烈區域經濟競爭中被邊緣化、貧富懸殊加劇等等問題,提出長遠解決問題的計劃和措施。這些計劃和措施如何配合政府資源的運用,是下屆乃至下下屆的職責,本屆政府並不存在越俎代庖的問題,而是如曾蔭權所說,盡了不做“看守政府”,施政一定會積極、進取和具前瞻性的職責。

           突破香港經濟發展瓶頸的必行途徑

  本屆政府在未來兩年施政,面臨“後政改時期”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港深合作、粵港合作深化的難得機遇。珠三角正在大力推進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香港服務業發達,在促進珠三角轉型、調整和升級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去年,深圳公布了《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今年四月,中央批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港深兩地借助“深港創新圈”、前海合作區、河套地區開發、“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項目合作,向“深港國際大都會”挺進,已是大勢所趨。

  目前在產業結構方面,深圳、香港互有差異,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是香港所欠缺,而香港金融業則領先於深圳,兩地產業的差異可互補不足。深圳特區成立之初,規劃的人口是80萬,到今天,深圳人口已突破1,400萬,堪稱世界級城市。沒有人能夠預測到,“深港國際大都會”30年後的明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與格局。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應深刻了解胡主席在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典時重要講話中關於中國未來改革開放的戰略思路,以及“深港國際大都會”必將形成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未雨綢繆,在多方面作出配合,就需要施政“積極、進取和具前瞻性”,這不但是突破香港經濟發展瓶頸的必行途徑,而且是為子孫後代造福的長遠之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