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共黨員要“志願者”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7-13 13:15:27  


 
  沒有人會懷疑,黨如果要長期執政,並且是有效執政,就必須改革,牢固樹立其作為改革主體的地位。黨的改革可以從多方面進行,但其中很重要、也是很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如何重新建立黨和社會的連接點或者有機關係;就是說,要回歸黨本來的存在意義。根據共產黨的理論,黨和社會的有機聯繫應當不是個問題,因為黨本身就應當是社會的一部分,黨員僅僅是社會成員中的先進分子。但理論歸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看到和體會到的是黨和社會的嚴重脫節。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黨和其各種外圍組織(包括共青團)的建制化(或者官僚化)。任何政黨,一旦建制化,和社會脫節就不可避免。一旦建制化,黨就會“城堡化”,把自己孤立於社會之外。這種情形,東西方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在西方,因為存在著定期的選舉,政黨比較能夠維持和社會的有機聯繫。一旦和社會過分脫節,就很難從社會獲取選票而執政。再者,因為西方政黨的主要功能是組織選舉,所以建制化的程度並不高。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代是社會的有機部分,因為沒有社會力量的支持,就很難取得革命的勝利。但革命之後,黨本身很快就建制化。不僅黨本身是這樣,連其外圍組織也高度建制化。可以說,黨是通過把所有社會團體(包括民主黨派)建制化來重組社會的,使得各個社會組織都依附於黨本身,並成為黨的社會基礎。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說,人們可以說,黨的社會基礎建制化了。但正因為黨的社會基礎被建制化,黨必然和整體社會脫節。建制化的組織往往追求的是其本身的利益,而非整體社會的利益。

中共建制化的邏輯惡果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新興社會群體的出現,黨的社會基礎出現了變化。為了與時俱進,擴大社會基礎,黨開始向這些新興社會團體敞開大門。執政黨不僅容許和鼓勵發展民營企業,而且容許和鼓勵民營企業家加入共產黨,參與政治。這樣做表明黨開始成為一個開放的政治過程,也的確擴大了黨的社會基礎。但是黨向社會單方面的開放,並不能解決黨和社會脫節的問題。因為這樣做的邏輯還是一樣的,即建制化,把新興社會階層納入建制。這些群體除了在黨內(或者政府內部),利用建制來追求利益之外,很難說能夠為社會整體追求利益。實際上,新興社會群體進入黨內,並沒有改變社會對黨組織和黨員的日益不滿的聲音。

  怎麼辦?如果在任何社會,建制化有其必要性,那麼要解決黨和社會脫節的問題,就必須讓黨員(和其外圍組織成員)走向社會,讓他們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就是這裡所說的“志願者”化。西方政黨的很多黨員都是志願者,尤其在選舉期間。新加坡儘管是一黨獨大,但黨員並不多,普通黨員大都是志願者,幫助執政黨的議員和部長,聯繫群眾。

  黨員的“志願者”化有助於培養他們對黨的認同感。現在的情況是,執政黨黨員越來越多,但黨的認同感越來越淡。在中國,入黨的過程本身就有問題。西方的政黨是選舉黨,入黨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幫助黨贏得選舉。在中國現在要求入黨者(或者被要求入黨者)動機越來越功利化。理論上,入黨還是要追求黨的利益的,但實際行為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黨的利益為何物?有人說,現在的入黨過程就是“假話”的社會化過程。這並非沒有一點道理,因為入黨是一個“向上”(即對黨組織、尤其是黨組織中的個人)而非“向下”(即在社會上的實際表現和社會的評介)的過程,只要黨組織(的個人)認可了就可以入黨。這個過程到了最後,就演變成今天一些人所說的“天下第一難便是在黨內說真話”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