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江西:內訌成捷徑,反腐很受傷

http://www.CRNTT.com   2010-06-04 09:03:27  


 
新聞鏈接:莫讓內訌成為反腐的捷徑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莫之許 2010年06月03日

  據報道,江西省國土系統掀起反 腐風暴,起因竟然是省國土廳長發現,有人向紀檢部門提供有關他的錄音材料,“意識到自己辦公室被安裝了竊聽設備,十分憤 怒”,“向紀委反映了‘竊聽門’,並提請紀檢部門介入調查。此前,也有若干類似案件,以致有人戲稱,官場內訌乃是反腐的捷徑。

  腐敗的成因早已昭然若揭,不外是轉型期資源仍如計劃體制時代一樣集中在政府手中,政治體制改革滯後又使得權力過大缺乏約束,遂 使得掌握權力的官員們紛紛落馬。面對嚴峻的腐敗形勢,有關部門加大了懲治力度,以期能夠加以遏止,從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來看,打擊的力 度也確有加強,但是,從社會觀感來看卻並未呈現同樣的上升,一邊是官員紛紛落馬被懲,一邊卻是百姓普遍感嘆腐敗日甚,其間落差甚大,而 更讓人難堪的還不是腐敗的蔓延,而是反腐信心的流失,內訌反腐雖是戲論,從中折射的卻正是反腐的信心失落。

  防範腐敗最有效的莫過於公開的輿論監督,但是,目前的輿論監督體制在制約腐敗上存在相當的局限,近年來,腐敗的蔓延不能說不 嚴重,但有多少是經由媒體揭露出來的呢?輿論監督受制於媒體的主管主辦制,各媒體均要對主管部門負責,尤其在地方上,媒體只能向下監 督,而很難監督到“一把手”。即使不是“一把手”,但凡有點權力的,媒體也未必能監督到位,這是因為,媒體需要從各職能部門獲得資 源,相關領導也就很容易與媒體之間形成某種利益交換關係,遇到事情打個招呼,也就過去了。此外,就算是媒體有心監督,有關 人士也可以通過“門路”尋找到媒體的上級主管部門,一聲關照,很多時候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這種種情況下,媒體在大多數時候也就 是拍拍蒼蠅,糾正一下工作作風已是上限了,普通知情人向媒體投告,多半是石沉大海。

  如果輿論監督不能發揮作用,不公開的檢舉又如何呢?在部分民眾的想象中,紀檢部門應該法力無邊,最好能暗地里核實相關情況, 然後將腐敗官員一鼓成擒。可惜,這種戲文里八府巡按的思路在現代社會很難實現。紀檢部門不是警察機關,紀律檢查更不是偵查破案,限 於人力和資源,接受檢舉的上級部門很難一一核實檢舉材料,更不用說深入下去暗地核實了,相反,檢舉材料被轉回給被檢舉人的情況並不鮮 見,本文所評論的新聞中,起因也是“江西省紀委轉給劉積福一封關於國土廳的舉報材料”。

  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可以了解到,有不少人因為領導獲得了自己向上級提供的舉報材料,而慘遭打擊報復。許多官員為保護自己的地 位和仕途,一直在精心編織各種保護網,努力所及,紀律檢查部門或公安檢察機關也難免為其所滲透,因此,將檢舉材料轉回被檢 舉人,除了上面所說的資源限制,也有人情回護甚或腐敗請托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知情人越來越難以鼓起勇氣向上檢舉。

  普 通知情人不敢的,“不普通”的知情人卻未必不敢。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又或是出於利益爭奪失敗後的報復,官員舉報同僚或上級的事情並 不鮮見,在普通知情人逐漸退場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官員本是反腐的對象,如今卻是官場中人玩反腐的怪現象。一來因是同僚,更 了解對手的情況;二來更熟悉遊戲規則,知道如何檢舉投訴,三來權力在手,多少有幾個馬仔,不需要自己親自出手,就算材料被發回,對手 也未必能抓住自己的把柄,進可攻退可守。如此盤算下來,在權力的誘惑或是仇恨的驅使下,檢舉對手就成為了投入小見效大的買賣。此外, 也不排除某些“有心”官員利用自己的特殊關係,和有關部門中人相互往來勾結,以反腐為手段進行權力鬥爭。

  在我看來,內訌反腐與其說顯示出官場風氣,不如說折射出了當前反腐常規手段的失效,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加強輿論的監督作用, 而這就需要檢討現行的媒體體制,使媒體更獨立超然;一方面,則應加大對本是監督部門的紀檢、檢察等部門的監督,使得更多人願意或敢於 配合監督部門,只有這樣,內訌反腐才不會成為反腐的捷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