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鐵凝何必到國外找“震動”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09:25:21  


直奔當代中國作家首富的80後青年作家郭敬明
  中評社北京4月3日訊/“人常說,作家是社會的良心。如今,中國的現實是,作家不僅不再是社會的良心,反成為社會的累贅,或者說贅肉、囊揣。”此間光明網-光明觀察今天登載的祝振強評論文章《鐵凝何必到國外找“震動”》如是說,內容如下: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近日在重慶接受了媒體採訪。鐵主席言: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中國作家應該不斷拿出不平凡的作品。“兩個月前我見過馬丁.瓦爾澤,他說非常羨慕處在當下中國這個時代的中國作家,這個時代太偉大、豐富了,中國作家可寫的東西太多了。”鐵凝說,這話給她很大震動,“我就捫心自問,我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的寫作配得上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嗎?”她說一方面中國還有很多作家堅守精神的高度,但同時市場化也帶來很大考驗,市場要求作家速度快,市場對利潤高的東西才有動力。“中國作家在這樣偉大和艱難的時代背景下,應該有危機感。危機對我們沒有害處,對我們的寫作可能是一種更理性的動力,因為危和機是可以拆開來讀的,危是危險,而機是機遇、希望和機會。” 

  讀罷鐵凝主席的這番話,真是開眼界。既往言必稱胡適,我是胡適的朋友,主要是一種時尚和習慣——不自信的心態下借助強大的名聲外力,以博得一時的精神高度,這很自然——我不是說鐵主席一定要借助這個德國“胡適”來拔高自己,我是想這麼說服自己信服鐵凝主席——或許是交往的名流多了,如家常便飯,不自覺地就流露出來了。 

  不過,似乎也不太合邏輯,鐵凝主席是有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的。她用了“很大震動”這個詞,然後還“捫心自問”了——“我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的寫作配得上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嗎?”這個俄羅斯文學式的拷問後面,還有她對當今作家困境的理解:堅持精神高度,遭遇市場化,兩相衝突,難。故應該有危機感,有了危,就有機。這個自說自話與話語勸慰的場子,就這麼圓乎了。 

  在我看來,鐵凝主席是大可不必遠赴國外、找個洋作家請教之後才要“很大震動”、“捫心自問”的!誰都知道現今中國,“這個時代太偉大、豐富了,中國作家可寫的東西太多了”。怎麼經國外一個老作家的嘴說出來,才具有真實性?才有心理及生理反應?傻子都知道,中國作家非常尷尬地在“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失聲、失蹤,成為徒有其名、徒有其嘴的一群廢物點心,與其說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莫如說是個偶或、不正常的嚴重特例——如果說這是中國作家的群體墮落顯得太過偏激的話,至少他們距離墮落,只差了一公里,大概就是每天出家門,家門口與洗浴、桑拿、按摩中心的距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