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從東盟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0-02-10 12:19:34  


 
  對日益崛起的中國而言,不僅需要一個和諧的內部環境,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尤其是周邊環境。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發展”以及“和諧世界”理論的主要背景。而在這個過程中,消弭“中國威脅論”,成為一個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更讓國際社會放心和信賴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國的當務之急。而中國通過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在東南亞增信釋疑,顯然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開始。

  謹防“中國威脅論”再起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顯然更多是出於政治與戰略的考慮,出於睦鄰友好的外交需要,經濟上的邏輯並不清晰,只是中國希望通過自貿區的構建來加強雙邊的合作態勢,讓東南亞國家相信它們也能從中國的和平崛起中獲益。至於中國能否從中獲益,中國東盟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如何,並不是主要的考慮。

  但自貿區的建成主要靠政治上的推動,建成後的運轉更多是一個經濟話題,運轉的效果更是取決於客觀的經濟規律。

  從國際産業鏈的角度來看,中國和大多數東盟國家仍同處於國際産業鏈下段,還沒有拉開距離,産業出口的競爭面自然相對的大,這使得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擔心與警惕居高不下。  

  而據統計,在中國對東盟貿易中,在華外資企業占60%以上。近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的增長,多因這些外企內部或之間的貿易增長所造成。同一産品往往需要過境兩次甚至多次才形成最終産品。這樣的價值重複計算,雙邊貿易額飛速上升,但實際産品數量並未相應增加,造成貿易數字的虛腫。而這一重複計算約占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30%以上。

  再者,轉口貿易也占中國東盟貿易額中相當的成分。例如,在中國同新加坡的貿易中,過境轉口貿易占中國對新出口的46%,占新加坡對華出口的40%。換言之,許多出口産品,雖然算入貿易總額,但最終並不進入彼此的消費市場。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啟動,大量的中國商品會以零關稅進入東盟市場。東盟國家對此反應不一,新加坡是工業國家,它可以把生産、投資拿到中國,利用中國的生産能力把新加坡轉型成一個非常好的服務業社會,因此持歡迎態度;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的反應就複雜很多,擔心中國廉價商品的湧入會危及本國的製造業。如果後一種情況果真出現,不排除東盟國家會出現新的“中國威脅論”,這樣一來,自貿區不僅不會增加中國和東盟之間的互信,反而會起反作用,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在該地區增信釋疑的努力會付之東流。

  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是沒有可能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東盟所有成員國都加起來,它們的GDP也只相當於中國的1/3。上海經濟總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廣東GDP大於印度尼西亞。而中國的中等省份廣西和雲南,兩者的經濟合起來也要超過越南、老撾和緬甸。因此,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東南亞必然對風險更加警惕。

  而中國也未嘗沒有把東盟國家當成原材料供應地和原料進出通道的想法,流傳已久的中國在印尼和緬甸砍伐原始森林的傳聞,對中國擺脫“經濟殖民主義”的形象,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記者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個國際場合,中國學者就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問題,做了耐心的解釋和澄清。但國外學者卻打了一個比喻:大象儘管是食草而非食肉動物,但它如此之大,誰呆在它身邊都會有些擔心,何況大象一旦發怒,其後果也不得了!

  很顯然,這裡所說的“大象”,也就是在用來比喻中國。這種心態,是東盟國家一直以來的一個心結,很難完全消除,一遇合適的土壤就可能發酵。

  因此,中國必須改變把東盟國家當成廉價商品銷售地的想法,大力推進産業升級,避免和東盟國家在這一點上迎頭相撞,産生糾紛和摩擦。

  近幾個月來中國的製造業領域發生了幾件引人注目的事情:騰中獲得悍馬品牌、商標和商品名稱的所有權;2009年胡潤中國富豪榜,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以財富人民幣350億元成為中國首富。這說明,中國已經不僅僅在承接世界産業鏈條中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而且以汽車、大飛機、化工、重型機械為重點的世界産業鏈中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産業都在向中國逐步轉移。在全球化的世界産業大分工中,中國由世界産業鏈條中的第三梯隊向第二梯隊進軍。這是“中國製造”本身的好消息,對中國和東盟關係和長遠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好的契機。

  何謂“負責任”?

  30年來, 中國從一種邊緣的、反抗的國際形象,變成了趨於中央位置的、具備建設性與合作能力的“負責任大國”。而何謂“負責任”,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