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英九免兼文化總會總會長的政治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10-01-15 08:01:51  


 
  “文化復興運動”繼承了五十年代以來國民黨政權推動文化運動的手法,黨政機關隱藏在後面,動員各界團體響應,使運動蔚為風潮,並宣稱此運動是“民間自發”的運動。但在實際工作中,“文復會”所復興的“中華文化”,是經過篩選,而且是利於蔣介石政權的統治的。其透過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傳達“三民主義”、愛國意識與“擁戴領袖”的信念;,以推行國語運動等方式,壓抑地方本土文化,塑造官方同意的國有標準文化;從儒家經典的率先注釋中,又可了解道統學說才是“文復會”的重心所在。也就是說,該運動所復興的“中華文化”,不僅強化“三民主義”與道統的重要性與普及性,同時亦意欲成為全中國均應學習與維護的唯一文化,成為判別正統中國與“大陸偽政權”的標準文化。

  基於蔣介石政權的“反共”與“台獨”政策並舉,“文復會”在“反共”的同時,也堅決“反獨”。為此,在改革開放後,大陸地區主流典籍和辭書都以肯定的態度作詮釋:“台灣當局開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際結果是關注和思考中華歷史文化工作的行為,運動促進了台灣同胞越來越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前途”。台灣文化人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工作上是付出努力的,至少強調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是不能分割的。

  但在陳水扁當政時期,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念”改名為“中華民國文化總會”,拋棄了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中華文化”,並以“文化台灣‧世紀創新”來偷渡“台灣本土文化”,大有推動“文化台獨”之嫌。

  現在,馬英九不再兼任“文化總會”總會長,降低了“文化社會”的政治意函。而新任總會長劉兆玄強調該會將會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回歸了其重視“中華文化”的本來面目。不過,仍沿用陳水扁當政時的“文化總會”稱謂,卻令人質疑。但倘恢復“中華文化復興”的字眼,卻又有與中國大陸“分庭抗禮”之意。反正,“文化總會”在當今已是中性稱謂,只要能承認中華文化,就不至於走得太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