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區域性多邊及雙邊合作機制值得期待

http://www.CRNTT.com   2009-03-20 09:42:14  


3月14日,在英國霍舍姆,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與會人員在會議間隙時合影留念。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上海證券報日前登載文章“區域性多邊及雙邊合作機制值得期待”,文章說,為彌補全球性多邊金融監管機構的不足,區域性的多邊金融機構以及雙邊合作機制可以成為穩定金融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比如區域內中央銀行的貨幣互換,有助於在發生金融危機時減弱外匯市場以及證券市場的波動幅度,從而達到減輕危機負面影響的效果。全文如下:

  對於從次級貸款發放到最終證券化銷售這根鏈條上的風險傳染路徑和特點,沒有一個監管機構能有完全的信息和必要權威,可見推動構建全球銀行、證券、保險不同領域的統一監管框架,建立國際危機救助機制有多麼緊要。不論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如何冠名,都需要對經濟大國的宏觀經濟建立一系列指導性約束指標,這是全球經濟良性運行的基礎。

  全球金融市場近20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其最鮮明的特征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趨勢日益凸現,金融市場波動趨於加大,金融創新日新月異,資產證券化也不斷深化。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規模呈飛速放大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性的增大。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備受爭議的信用衍生產品,大多就是在近10年才興盛起來的。金融創新的優點是便利了企業的投資、融資以及風險管理活動。與此同時,金融創新也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監管的難度。而面對飛速發展的金融市場,金融監管沒有相應地與時俱進。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速的同時,監管卻仍是區域化的,這種監管區域化和經營的全球化並存,使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始終沒有一個權威的監管機構能够準確判斷出危機的走勢以及全球金融機構所受損失的準確規模。

  專職於跨國金融監管業務的多邊機構,在監管能力、權威性等方面都沒有與時俱進,傳統上最重要、最權威的國際金融監管機構IMF側重於國際收支失衡調節,而對於證券、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等新興金融業務,缺乏權威的跨國機構去監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