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月刊:分裂勢力塑造台灣版想象的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0:03:12  


 
  二、“想象的共同體”理論在台灣的傳播及“台獨”分裂和國際干涉勢力運用策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台獨”學者將該理論引入台灣。1999年,《想象的共同體》在台出版,流傳甚廣。“台灣本土的政治運動者,也以此書之立論,來建構本土的認同內涵。”特別是“年輕的‘台獨’派學者卻將之引為理論資源,試圖就此建構一個‘台灣民族’”。(谷歌搜索:鄭鴻生《“想象的共同體”在台灣的誤用》)

  在此之前,由於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有著血濃於水的共同歷史和文化等認知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台灣老一代“台獨”學者多不否認也無法否認兩岸同文同種。也有人在上世紀中葉後一度極力建構所謂“台灣民族論”,但也往往無法掙脫血緣、文化和歷史的邏輯框架,不得不在“南島語族”、“移民社會”、“混血群體”等範疇內強找“依據”,難以服眾。所以,當後天的、“想象的共同體”理論引入台灣後,年輕世代“台獨”學者如獲至寶。加之他們對歷史抱著虛無主義態度,故直截了當據此憑空論述建構新的“台灣民族”。換言之,這種建立在“想象的共同體”理論基礎上的所謂“台灣民族建構論”,是後冷戰與後現代的產物。(谷歌搜索:鄭鴻生 《“想象的共同體”在台灣的誤用》)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本人生前多次到台灣參訪。2000年3月,民進黨陳水扁剛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便邀請其到台灣演講。他很快抵台,演講題目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想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演講中稱,他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台灣。據現場聆聽人士記載,他在演講中表現出同情“台獨”的立場(谷歌搜索:鄭鴻生《“想象的共同體”在台灣的誤用》)。他宣稱,如果大陸的男性都有這種想法(指他在演講所舉的在國外一個中國大陸留學生以“X盡”所有台灣女性來表達對“台獨”的憤怒)的時候,就是他們不再把台灣人當成同胞的時候,“台灣民族”就可能成立,“‘台灣獨立’問題就解決了大半”。

  2001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該演講為基礎,在英國《新左派評論》雜誌5-6月號發表《西方民族主義與東方民族主義》(“Western Nationalism and East Nationalism”,New Left Review9,May-June 2001,P31-42)一文,從台灣地區角度反思亞歐地區三種“民族主義”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含義。他錯誤地將台灣“台獨”運動與美國獨立運動和19世紀初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相提並論,“給‘台獨’分子提供了靈感”(谷歌搜索:鄭鴻生《“想象的共同體”在台灣的誤用》)。陳水扁執政後,放手利用“政權”力量推進“法理台獨”和“去中國化”。其政策舉措充斥三種“民族主義”模式手段,對台灣民眾傳統國家民族認同產生嚴重衝擊。台灣首次“政黨輪替”被塑造成標榜代表台灣本省族群的民進黨,取代“外省黨”“親中賣台”利益的代表國民黨。本省籍群體“揚眉吐氣”“終出頭天”,外省籍群體“垂頭喪氣”“心有不甘”,“台獨”和“去中國化”狂潮橫掃台灣社會。2006年底,貪腐弊案纏身的陳水扁宴請回台參加世台會2006年會代表時宣稱,“去中國化”是自己任內“最大成就”。他舉例稱,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民調顯示,6成左右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認同率在4成左右,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一般為4%左右。與其上台前實現實質反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