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選舉的若干規律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23-11-04 00:02:19  


 
  “維持現狀”的主流化,很大程度是島內民意對國家統一意願減弱和“獨立”傾向加劇的反映。有研究者認為,隨著大陸綜合實力持續增長並與台灣拉大差距,“兩岸原有的平衡對峙轉為不平衡對峙”,但大陸暫不具備和平統一台灣的充分條件,而台灣在“統一大陸”無望的情形下開始爭取實質“獨立”,因此,島內民意呈現要求“維持現狀”且傾向“獨立”的比重大增①。特別是2005年祖國大陸頒佈《反分裂國家法》後,無論是台灣當局還是台灣社會謀求“獨立”的信心不斷流失,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台獨”挑釁招致大陸啟動非和平方式,不僅自身安全受損,而且現有生活方式可能被打破。《聯合報》2023年上半年公佈的民調顯示,67%的民眾認為目前台灣不具備宣佈“獨立”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台灣社會多認同兩岸“互不隸屬”,甚至認為“獨立”的正當性大於統一,但多數民眾並不願意為“台獨”而付出重大代價,傾向於以“維持現狀”為名來維護台灣的“主體性”和既有生活方式。柯文哲即坦承,“以現階段來說,維持現狀不要說是唯一選擇,恐怕是不得已的選擇。”②

  但要看到,島內藍綠陣營對“維持現狀”的解釋有所不同。國民黨界定的現狀,基本上以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範圍為準,民進黨界定的現狀則明顯偏向“台獨”。綜合分析,台灣社會所能共同接受的“維持現狀”,大體以“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前途由台灣人自己決定”為前提,以不觸發大陸採取非和平方式為底線。台灣政治人物投入“大選”,其兩岸政見往往會在維護“台灣主體地位”和避免“兵凶戰危”之間尋找平衡點,尤其是民進黨候選人,選前毫不例外地會將“台獨”主張進行淡化包裝。比如,陳水扁在2000年“大選”前接受美國《僑報》採訪時稱“台獨”是一種“符號”,並表示“為了符號問題而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既屬不智,也不符合兩岸化解爭議的積極目的”③;他還提出走“新中間路線”,要“以國家安全為主軸”,“跳脫傳統的看統獨,走第三條路”④。儘管陳水扁當選後陸續拋出“一邊一國”等“台獨”主張,但其“新中間路線”選舉策略被綠營沿用和創新,蔡英文在2012年、2016年“大選”中,都有意迴避“台獨”問題,大談維持“台灣現狀與民主機制”是“台灣共識”,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等。在2020年選戰中,民進黨和蔡英文主打“反中保台”牌,實際上也是抓住了台灣社會“維持現狀”的心理。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投入2024年選戰後,為降低民眾對其上台後推動“法理台獨”的擔心,宣稱“務實台獨”就是“根據事實,台灣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且定期改選政府來服務人民,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另行宣佈獨立”⑤。“兩岸牌”向來是國民黨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國民黨候選人選前往往會在兩岸論述上往回收,更加強調站穩“中華民國”立場,“堅持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

  在各陣營尋求平衡點的同時,選民選擇誰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就是候選人及所在政黨“維持現狀”的意願與能力。2008年,民進黨的“謝蘇配”以221多萬的差距輸給了國民黨的“馬蕭配”,很大程度是受陳水扁走極端“台獨”路線導致兩岸關係走到戰爭邊緣的連累。2012年選前,儘管台灣經濟不景氣,馬英九多項承諾跳票,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背景下,台灣民眾對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信任度,明顯高於蔡英文的“台灣共識”。民進黨和蔡英文在2016年“大選”中以較大優勢獲勝,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兩岸關係快速發展讓台灣民眾“被統一”壓力增長,“九二共識”對國民黨的加分作用大幅減弱。在2020年選戰中,蔡英文聚焦於台灣“民主”、安全與香港等政治議題,“抗中保台”口號有效激發了島內民眾對韓國瑜上台可能會導致“台灣變香港”的“懼統”心理。據香港中評社研究,蔡英文在泛綠基本盤之外通過打“黑韓牌”和製造“亡國感”劃出了一個超過250萬規模的“反中同溫層”,並轉化為高投票率與高得票率⑥。由此可見,當前的台灣選民更傾向於從安全層面而不是統“獨”層面來理解“維持現狀”,換言之,即便知曉候選人“維持現狀”主張衹是策略性的或者傾向“獨立”的,但衹要判斷其上台不至於引發台海衝突且能保證台灣“不被併吞”,則具加分效應。一旦某位候選人被主流輿論判定為上台將導致“台灣主體地位”流失,或者台灣安全將受到實質性威脅,則可能被民意拋棄。由是觀之,台灣規律性的政黨輪替,很大程度是台灣民意在維護“既有主權地位”和尋求安全感之間進行調適平衡的投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