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23-07-21 00:00:49  


 
  2.尊重協商談判規律。總結30年來的兩岸協商談判經驗,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先民後官應是一條基本規律。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兩岸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為台灣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而也得到了島內民眾的支持。據美麗島電子報近期民調顯示,有77%受訪民眾認為,不論台灣哪一黨執政,兩岸如果能夠保持對話協商是“利大於弊”,其中有近6成泛綠民眾持此看法。協商談判是實現兩岸雙贏的必由之路,但兩岸不可能總是停留在汪辜會談時的經濟性、事務性與功能性議題上。對於兩岸固有政治分歧以及各種敏感問題,雙方衹要進行政治對話與協商談判,必然會創造出更大的政治空間,也必然會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3.保有談判迴旋空間。求同存異,留有迴旋空間,不僅可以拉近雙方在談判中的目標,推動協商談判取得實效,也有助於下一輪談判的開啟。1993年4月初,台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前往北京磋商新加坡汪辜會談的安排時,由於當時台相關部門對邱與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簽署的協議草案有意見,下令邱進益在會見汪道涵時要求翻案。汪老對此談笑用兵,展現出非凡氣度,表示“既然邱先生有些困難,我們不要讓邱先生為難,就照邱先生的修正意見處理吧”②。辜振甫也曾在與汪道涵的爭論中,語重心長地提出,“這一段歷史,我們是看不到結果了,但我們要小心,不要把棋給下死了。”③兩位老人都高瞻遠矚,充分彰顯出保有談判迴旋空間的高度政治智慧。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汪辜會談中所構建的兩岸協商談判格局,實際上是要把中國的統一放在一個更為宏大的歷史背景與歷史長河中去考慮。

  4.相向而行共議統一。共議統一當然不是獨舞。1998年汪辜會晤時,辜振甫先生曾真誠地表示:“我們並不放棄統一”,兩岸要展開建設性的對話,逐步尋求全體中國人長遠的福祉、全中國未來的統一。④這與大陸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歷史任務應該是相向而行的。正是兩岸雙方對統一的大方向有著共同認知,汪道涵才在對話中提出“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共議越早,對台灣越有利。沒有共議,也就沒有和平統一。

  5.中華文化聯結兩岸。汪辜會談過程滲透著對中華文化的闡釋,充滿著“兩岸之道,唯和與合”的中華文化的智慧,這與深具中華文化素養、以中華文化為兩岸搭起橋梁的汪辜兩位哲人密不可分。應該說,正是中華文化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方促成雙方達成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雙贏協議。

  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實難題

  1.台海和平的種子何時能夠發芽?馬英九訪問大陸結束後,隨團的馬英九基金會創會董事廖元豪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認為,馬此行會是兩岸破冰一顆非常重要的種子。而早在汪辜二老先後離世的當年,台海基會前秘書長陳長文曾在台灣《聯合報》撰文悼念,認為他們留下了和平種子在兩岸的土地上、在人民的心田里。兩岸要共同努力澆灌這和平種子,讓兩岸和平共榮、繁昌興盛之日早日到來。2005年連戰登陸實現56年來的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握手,被稱之“和平之旅”;2015年11月的習馬會,輿論評論兩岸領導人“雙手緊握的是和平”;2023年3月,馬英九登陸求索的仍然是如何實現台海和平。二十年前汪辜二老所播下的和平種子到底能否發芽?何時能夠發芽?台海和平之艱難,不禁令人生疑。但兩岸和平又如此之容易,易如反掌,衹要回到“九二共識”,兩岸和平就完全可以期待,也一定能夠獲得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