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中評分析:高度開放的香港如何應對外部之變 | |
http://www.CRNTT.com 2021-02-10 00:08:37 |
第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去年十月,“十四五”規劃審議通過。在“十三五”規劃中,注重的是“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央顯然對特區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明顯的是政治方面,“十四五”明確提出“維護特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等;而在經濟方面,“十四五”規劃提到,“支持特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細細比對,在新形勢下,中央對香港提出了“創新”及“融合”的新要求,比“十三五”時期的“合作”更進一步。 縱觀全球環境,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疫情重創環球經濟,且多國未能有效控制情況,不少國家仍在疫情的泥潭中掙扎。反觀中國,成為2020年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各國都想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在“一國”之下的香港,擁有近水樓台的先機。另外,內地經濟的穩健復甦,亦帶動了香港經濟的部分回暖,更加證明了香港經濟需要內地,甚至是依賴內地。 為應對當前全球疫情持續、保護主義抬頭、中美關係複雜等挑戰,中國提出了“雙循環”格局。在雙循環的語境下,作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香港,香港不可能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獨善其身,其“聯繫人”的功能必然會受到負面影響。香港應思考怎樣從內循環中尋找商機。國家多次提出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正正說明香港在扮演好橋梁角色的同時,應該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十四五”規劃中的“支持特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則點出了香港的要害。疫情放大了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產業結構單一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金融業在這段時間內受影響不大,反而由於量化寬鬆等原因,增長速度不亞於疫情前。但旅遊、航空、酒店、餐飲等非專業服務業舉步維艱,尤其是旅遊業,幾近彈盡糧絕,致使香港的失業率猛漲。這與香港一直沒能培育出新興的經濟增長點有關。疫情在內地催生出不少新業態,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蓬勃興起,這些在香港幾乎沒有很好的體現,成為香港科創發展事與願違的縮影。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