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現場:暢所欲言 兩岸青年北京對話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0:19:59  


論壇現場(中評社 實習記者 梁蘊盈攝)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束沐 實習記者 梁蘊盈)第九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7月18至19日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兩岸青年的北京對話”小組討論中,來自大陸與台灣且均具有兩岸交流經驗的七名青年代表,圍繞兩岸交流印象、台灣青年認同、兩岸的主流民意、如何看待兩岸關係未來等話題,展開了一場坦誠深刻的海峽對話。
 
  論壇開場,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宗昊表示,在座的都是有兩岸求學經歷的年輕人,可以就兩岸關係與兩岸交流展開建設性的對話。黃宗昊向在座青年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經過兩岸交流後,對台灣或大陸的印象是否發生改變?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大陸當代青年競爭力強 台青年憂心

  台灣中山大學博士候選人宋威穎告訴在座各位,他從2008年開始參加兩岸交流,曾參訪過北京、去過四川大學。來大陸前,對大陸的既定印象比較保封閉。“但來到這邊之後,我感到十分震撼,大陸的整個經濟發展狀況都非常進步”,他說,想象與現實中的巨大落差給他帶來很大衝擊,尤其在學習環境方面,大陸的研究生、本科生非常認真努力,競爭態勢明顯,且對未來規劃得很明確,而台灣學生對未來的規劃就比較模糊。在這樣的反差之下,他擔心,當他很多台灣的朋友來大陸工作求學時,都要和大陸同輩展開市場競爭,如果在大陸同輩早在學生時代就占據領先地位,那麼之後進社會後,台灣年輕人如何調整?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吳昀慶一開口,就通過相關稱呼的使用,體現出自己的立場:“從小到大的教科書中,都提到中國的歷史和地理髮展歷程,還沒有來中國之前,我會覺得這是一個浪漫的地方,充滿了武俠故事與帝王將相的興衰史”,他回憶,在他的中學時代,就通過媒體了解到大陸處於崛起之中。等到他親身來到大陸,更是發現上海、深圳等城市多麼發展,人才多麼優秀。同時,他還發現,來台灣讀書的大陸學生也都非常優秀認真。“後來,有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一開始對中國(大陸)的內政比較不能夠認同,如不夠民主、公民沒有參與等刻板印象”,但經過親身觀察和接觸,他發現大陸有很多人努力地從事社會工作和創新,“不單單是在經濟發展上的努力,甚至在推動社會變革上也有非常認真的努力”。吳昀慶希望,面對社會階層、城鄉差距等問題,如何提升人民幸福感是中國大陸面臨的問題。他還認為,相對於台灣年輕人而言,大陸年輕人有著背負國家命運的責任感,這也是他比較認可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蔡志鴻,2008年便前來京攻讀學位,迄今已有八年。與宋威穎一樣,他對台灣青年學子的競爭力也充滿憂心 ,“大陸和台灣都圍繞一個‘確’字”,他解釋道,大陸青年的“確”是目標明確,對未來規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一條一條地達成。台灣青年的“確”是小確幸,坐擁一方幸福就可以了。他認為,這體現出兩地青年比較大的不同。他還發現,大陸青年學子比較有歷史責任感和大國情懷,而台灣青年的只求溫飽和自我個人的實現。他指出,像吳昀慶這一代台灣年輕人始終稱大陸為“中國”,其背後有著教育文化背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