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偉達:超越鄧小平?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01 10:31:10 |
從文化心態和傳統上來講,中國政治一向重傳承,輕超越,主要是對超越過程中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比較噤若寒蟬,從而造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綿延有餘,但創造力匱乏的局面。這種局面在歷史常態下,與其它文化競爭還各有千秋,但在歷史轉折和文明發生跨越變革的關鍵時刻,就會跟不上趟,甚至面臨歷史的淘汰。於是不難發現,中國的事情往往是在迫不得已,走投無路時才追求超越。反之,只要尚存支撐餘地,維持與傳承就必定是主流。當年魯迅先生曾感慨在中國推行變革之艱難,“連移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講的恐怕就是類似道理。 其實,從歷史發展規律和辯證法的角度看,“否定”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源泉,不能動輒把“離經叛道”當作消極反動來對待。但值得指出的是,也不可將“否定”與“破壞”簡單對等。“破壞”可以是“否定”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最好或唯一的形式。由於中國近現代“革命頻發,暴力屢現”的特殊歷史背景,許多人一提否定,就聯想到破壞,實際上是過於敏感和狹隘了。 否定也可以用和平替代和漸進改革的方式進行,反倒能夠更好地完成吐故納新的變革過程,同時也不會激進地割裂和拋棄傳統鏈。 如果明確了“否定無害”,就不妨對現有發展模式進行反思檢查,找到薄弱要害後就採取堅決果斷措施,予以改革創新。鄧小平年輕時曾具備“放眼看世界”的經歷,這使他堅信“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社會主義搞了半天還不如資本主義富裕,意義何在? 今天,21世紀的新一代中國人也普遍認識到“腐敗濫權,官重民輕不是社會主義”,如果社會主義搞了半天,其民主法治還不如資本主義健全,意義又何在? 中國最高領導層目前“強力反腐敗”搞得如火如荼,也得到社會認可和民意擁護,但在有剛性制度出台以確保反腐勢頭與成果之前,目前的努力都還屬於治標範疇。而且就算所謂第五代領導人憑借自己的理想主義奮鬥精神,和“紅二代”特殊的權力運做優勢,目前尚可與腐敗濫權勢力和各種固化利益集團放手一搏,到了第六代領導人怎麼辦?到時他們憑什麼對腐敗濫權開刀,還是可能反成了腐敗勢力的刀下鬼,導致亡黨亡國?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