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雪夜裡那場名媛派對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08 14:17:57 |
拋頭露面爭女權 從深閨走向社交舞台,從主婦變成名媛,民國年代名門女子形象的轉變源於受教育權的普及,而這正是西方女權主義風潮帶來的發展。 19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女權運動的萌芽,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權辯護》開啟了200多年女權運動歷程。她在書中為女性要求與男性同等的工作權、教育權、政治權和投票權,強調男女兩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沒有區別。 少數男性學者站到了女權陣營,穆勒1869年出版了《女性的屈從地位》,提出女性沒有理由被排除在領導職位之外,他提出只有在女性有了選擇的自由之後,才能知道她們的“自然”能力是什麼樣的。 女性政治權利的基礎是受教育權。對女子智力的質疑在學術界持續很久,1868年劍橋大學為女生提供了單獨的考試,引起女權主義者激烈爭論。一戰後很多女童直接進入原來只收男童的學校。 西風東漸,隨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展,男性紛紛著書立說反對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1922年,梁啟超作了以“人權與女權”為題的演講,認為女權運動應是“學第一,業第二,政第三”,特別強調女學的重要性。 但知識分子的摩登做派只有些許象徵意義,女學的普及並沒有立即推動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西方女權主義先驅在手銬和警棍下爭取到了選舉權。1918年,英國規定30歲以上女性獲得選舉權,到1928年女性最終獲得同男子同等的選舉權。1920年8月美國女性的選舉權被載入美國憲法的第19修正案。歐美國家女性大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取得了選舉權。 中國女性實現政治權利比西方晚得多。1912年袁世凱政府規定,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為男子獨享;教育司長史寶安聲稱:“女子參政不適合女子生理及本國國情,女子以生育為其唯一天職。” 名門女子獲得了受教育權後,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只是“有知識的女主人”。念過洋學堂的小姐嫁人時有了更多資本,女塾最重視家政課、音樂藝術等課程,像是一條生產“太太”的流水線。 名媛的特質是優雅、有學識、善社交,但普遍漠視政治。就像沃斯通克拉夫特說過的,男性讓女性“保持無知的狀態而美其名曰天真”,成為“文雅的家畜”,要求女性“有迷人的溫柔,用服從來取得支配權”。 但隨著革命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也有一些女性在受過西方教育後,開始不滿於現狀。出身大資產階級的名門淑女為爭取女子權利而走上社會舞台,湧現不少領風氣之先的名媛。顧維鈞的第二任夫人黃蕙蘭憑借娘家的財力和自身的社交手腕幫助丈夫的外交事業,提升了中國的外交形象。女性在商界也表現不俗,如果說陸小曼和友人開辦女子服裝公司是玩票性質,董竹君創立錦江飯店卻是一展女性經商的非凡才幹。追求婚姻自由也成為一種風潮,比如與名伶周信芳私奔的富家千金裘麗琳,還有“百貨大王”之女郭婉瑩。 民國時代“名媛”的流風餘韵在1949年後進入了故紙堆。如今新富階層沾沾自喜,“名媛”又成寵兒。 古時認為“做官三代,方會讀書吃飯”,沒有幾代世家之風的熏陶,是不會被稱為名媛的。而1949年以後各階級之間的差別消除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名媛”有了更寬泛的概念,基本上等同於富家女。 其實這和“名媛”最初的概念很像。根據美國社會學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產生的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革命。當時出現一群不具貴族血統的新富階級,因投資金融事業一夜致富,這些暴發戶的妻子女兒為了向世人炫耀財富,身著華服出入社交場合,躋身上流社會,由於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貴族稱謂,被統稱為“名媛”。 也就是說,“名媛”追本溯源就帶著暴發戶的色彩,並沒有純粹的貴族血統。追古撫今,何其相似。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