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的三大死穴

http://www.CRNTT.com   2012-09-16 08:58:17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來

  日俄戰爭,日美戰爭,日中戰爭等,日本與這些大國的交鋒,從來都沒有亡國危險,但是,未來日本,卻逐步走向自毀之路。

  據日本官方估算,全國未滿15歲的兒童,不足1700萬,為1950年以來的最低。從1982年起,日本的兒童人口,已經連續30年減少。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如果“少子化”現象繼續發展下去,至 2050年日本人口將減少到1億,2100年則將減少至6400萬。

  日本政府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樣的極低水平。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經濟的停滯,社會壓力的加劇,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卻出現了嚴重的生育意願下降。首先是結婚年齡越來越遲,2007年日本平均結婚年齡為男性30.1歲,女性28.3歲,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日本的未婚率不斷攀升。據NHK報道,日本社會當前有71%的適齡男性未婚,25到29歲的女性有60%未婚,30歲到34歲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戰後和70年代分別出現過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 某種意義上正是得益於戰後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從60年代起飛,而當時,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長為青壯勞動力,龐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費能力,創造能力,無與倫比。

  在日本在90年代開始的經濟衰退,神話的破滅,雖然導火索是廣場協議,但是,其病根卻在於畸形的社會結構。由於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經逐步失去了創新能力,本土消費能力亦開始萎縮。而所謂的“銀發經濟”更多是一種消耗型而非生產型經濟,是一種“負能量”。

  而日本長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來是在憲政改革之後,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卻長期改革無力,其根本原因,亦在於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國學者梁啟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國說》中,即將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與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社會作了詳盡的對比,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必然在心理上總體趨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氣,整個國家變成孬種之國,缺乏血性。同時,老化的人口,亦由於精力的限制,亦出現智慧退化,則整個民族,智慧與勇氣俱亡,變為毫無希望的死亡之國。舉國為少年,則國家前途無量,舉國為老人,則衰亡可待。

  無論哪國改革,青年人的動力與激情,皆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諸國,青年人口占比都達到了70%,而日本的鄰國中國,30年前的改革開放,亦由於良好的人口結構所推動。80年代,中國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為青年人尋找出路的共識,成為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巨手。

  目前,類似中國改革的這種動力,在日本已經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勢力的鳩山由紀夫縱使一時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會並不為青年人所把持,鳩山改革很快被絞殺,難成大器。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日本社會的排外,在本國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不能大規模開放移民,特別是亞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開放度低,並非虛言。

  未來,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徹底開放亞非移民,吸引中國,朝鮮,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人口大國的青年進入日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