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小企業是國家戰略轉型的關鍵所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09:02:48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從“國富”走向“民富”的關鍵路徑,更是打造中國經濟活力,培育新的競爭力的關鍵。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訊/近幾年,隨著要素紅利的衰減、勞動力、土地以及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許多低端製造的行業利潤率越來越薄,靠實業起家的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逃離”實體經濟,“賣商品不如倒資本”、“不求百年基業但求資產增值”的論調流行於坊間,作為最早成為中國現代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搞實業的動力漸漸變小了。

  經濟觀察網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指出,中小企業一直是國家財富創造的主力軍。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0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不僅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許多創新成果也來自於中小企業,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但是總體來看,這幾年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許多發展困境。

  經營成本高,中小企業普遍稅負較高。2005年,美國《福布斯》發表的年度“稅負痛苦指數”中,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以160位居全球第二。我們無法考證這些數字的全面性、合理性和真實性,但是,中國中小企業承擔著高稅收負擔是個不爭的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中小企業從總體稅收負擔水平上看,居高不下,稅收占銷售收入的負擔率為6.81%,高於全國各類企業6.65%的平均水平;稅收占資產總額的負擔率為4.9%,高於全國1.91%的平均水平。過重的稅負不但增大了企業的負擔,而且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競爭能力。

  導致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某些行業也是部分資金逃離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壟斷性行業的市場准入環境不寬鬆,壟斷性行業國有資本"一家獨大"的問題依然嚴重,民營資本進入的壁壘障礙較多,“彈簧門”、“玻璃門”現象依然存在。

  此外,中國的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結構、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還存在著既往傳統經濟模式的烙印,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業孵化體系、風險投資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分配與激勵制度以及中小企業支持體系等一整套的制度結構尚不成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