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菁英分子的沒落 學界警訊

http://www.CRNTT.com   2010-03-24 11:45:55  


若知識分子得不到信任,將是社會的一種悲哀。
  中評社台北3月24日訊/生理學教授潘震澤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菁英分子的沒落學界警訊”。作者提出:“現代社會許多議題,從全球性的地球暖化、能源危機,到台灣的美牛進口、疫苗施打、健保經費、死刑存廢等,都是高複雜性問題,需要結合不同學界菁英開誠布公的討論,達成暫時性共識,告知大眾,而不是各吹各調,讓人無所適從;那只會更加速菁英的破產、信任時代的結束。對此警訊,學界能不慎乎?”文章內容如下:

  上一期《時代》雜誌的封面主題,是未來十年的十大趨勢;其中之一是菁英分子的沒落,一個信任時代的終結。該文指的是各行各業的菁英,包括“國會”議員、大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執行長、主流媒體記者、教會神職人員等,而不只是學術界人士而已。

  該文以二○○八年蓋洛普的統計資料為佐證,指出美國人對國會、銀行、大企業以及公立學校等機構的信任度,都降到最低點(以國會的一二%為最)。類似的趨勢,在台灣也可見及:許多人對政府官員(包括“總統”)的話,經常選擇不信,甚至包括專家的話在內。

  一般人對政治人物的好惡,常有許多主觀因素,好比族群黨派;也有客觀因素,譬如經濟景氣。以美國為例,由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而導致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如今已有回升。至於不少人對代表社會良心的學術界知識分子,也出現不信任,則是個警訊。

  華人社會一向敬重讀書人,也獎勵書讀得好的人;學優而仕,更是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只要晉身菁英階層,就能造福人群。但在教育普及的現代,上述理想早已不切實際。且不說現代社會頂著碩博士頭銜者多如過江之鯽,其中多是專才,理論多於經驗,未必適合從政;甚至還有許多學術中人以不從政、永遠站在政府的對立面為標榜。

  一如社會各行各業有其公會商會等職業團體,棲身於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教研人士也形成了廣義的學術界,並給人稱作象牙塔;其中山頭林立,還分成許多封閉的小塔。現代社會本著對知識的尊重,賦予了學術界許多特權,好比穩定的工作、自由的研究方向與工作時間、出國進修的機會,以及各式各樣的津貼獎助等。學術中人多認為這是十年寒窗苦的報償,而對這些好處習以為常。

  比起過去世襲的貴族菁英來,新興學術菁英的存在價值,還是得到較多的肯定;至少知識的創新、傳承,以及下一代的教育,仍是學術界的責任。如果說知識菁英真的走向沒落,不再受到信任,絕對是社會的損失,但問題也一定出於學術界自身,一如醜聞頻傳的政界、商場以及教會。

  《時代》文章的作者提出三個人們不再信任菁英的原因:權力集中、黑箱作業以及不負責任;我以為都適用於台灣的學術界。從近期幾樁學界新聞:“中研院”及“國家”型計劃的鉅額經費、外力介入大學校長的遴選、研究生批評指導教授的濫用職權,以及拿公費購置私人著作送人等,要社會大眾繼續給予學術界完全的信任,只怕也難。

  事實上,現代社會許多議題,從全球性的地球暖化、能源危機,到台灣的美牛進口、疫苗施打、健保經費、死刑存廢等,都是高複雜性問題,需要結合不同學界菁英開誠布公的討論,達成暫時性共識,告知大眾,而不是各吹各調,讓人無所適從;那只會更加速菁英的破產、信任時代的結束。對此警訊,學界能不慎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