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薛湧:假論文橫行並非僅是指標之過

http://www.CRNTT.com   2010-01-07 14:13:18  


假論文橫行,除了嚴苛的論文發表指標,正是高校盲目擴張的結果。
  中評社北京1月7日訊/上海《新聞晨報》1月6日刊載旅美學者薛湧文章“假論文橫行並非僅是指標之過”,文章指出,假論文橫行,除了嚴苛的論文發表指標肇禍之外,還是高校盲目擴張的結果;學術進步是個非常緩慢的積累過程,不是想發展就能發展的,中國經濟起飛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靠資本的推動,這種對投資的迷信,也被搬到學術和教育界來。內容如下:

  最近有報道說,在中國買賣論文已經形成產業,2009年規模達10億元。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沈陽指出:濫下論文指標,導致了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等種種亂象。他的研究表明,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而背負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排除部分人員非必須每年發表的因素,每年仍有數百萬人有發表需求,卻注定沒有機會,因而只能求助於網上或網下的論文買賣市場和非法學術期刊。據此,沈陽教授質疑稱,明知期刊容量有限,全國大大小小的高校、科研單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主管部門,為何還要給學生、科研人員、公務員甚至普通職員下達嚴苛的論文發表指標? 

  在我看來,沈教授的話只說對了一半。我這裡不妨把沈教授沒有說的另一半話說出來。因為這一半更重要:假論文橫行,正是高校盲目擴張的結果。 

  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當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大躍進,造就的就是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銅爛鐵。如今的高校擴張,和當年畝產萬斤糧、大煉鋼鐵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最後的產品,當然也就是假論文了。

  要知道,發達國家的學術體制和論文出版制度非常嚴密,周期也很慢。比如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經常是一個學者多年研究的果實(其中還可能包括長期的實地調研)。這一點,你從論文底下的致謝中就能看出來。就是這麼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東西,發表也非常困難。比如我所在的歷史領域,哪怕你的論文非常有原創性,完全符合發表水平,一般審稿的最短時間也是半年。這期間,人家要找三位匿名審稿人閱讀。這三位學者,經常忙得不可開交,很少能按時完成審讀,拖拉一兩年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有幸通過審查,你還要根據審稿人的意見進行修改,不修改的地方也經常需要解釋。交上稿子後,再等一年半載才能發表。所以,一篇上好的論文,如果在提交後一兩年內能發表,已經是非常順利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