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張銘清:復台千古話施琅 | |
http://www.CRNTT.com 2023-07-30 00:05:12 |
1693年,施琅再次赴京朝見時已經73歲。康熙看到他行走已有些困難,便叫侍臣扶著他,並賜他坐著奏對。施琅說:“臣衰老,請辭封疆重任。”康熙對施琅仍然信任,並繼續委以東南半壁的防守大任,康熙說:“朕用汝心,非用汝力,勉為朕鎖鑰天南,後二十年,許卿再覲耳,”施琅於是繼續擔任福建水師提督,直至去世。 康熙之所以如此器重施琅,不僅僅是因為他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而且是因為他開創了國家統一的新模式,即兵臨城下,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孫子兵法》所推崇的用兵最高境界。這對今天我們解決台灣問題仍有借鑒的現實意義。 1696年施琅去世後,康熙特頒“敕建碑文”,贊許施琅“排群帥以密陳,乘南風而破浪。六月於邁,一鼓而平;四十餘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島之殘黎皆悅。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復私仇。調度周祥,朕深嘉嘆”。 1700年康熙又下詔書為鄭成功正名:“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從而認定了鄭成功在明朝“延平郡王”的身份,對他驅除荷蘭侵略者的功勛和忠義氣節,從國家統一的高度給與了認定。 康熙對施琅與鄭成功的高度評價,不但撫平了因改朝換代造成的兩岸的政治傷痕,而且把台灣納入中國版圖,使台灣成為屏障祖國東南半壁的海上長城,為國家統一打牢了思想與政治基礎,此舉無愧於維護國家統一的明智之舉,同時也是對施琅關於台灣“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高瞻遠矚政治遠見的肯定,由此可見,施琅無愧為維護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而永垂青史。 (作者張銘清系廈門大學新聞學院前院長、海協會原副會長)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