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評:“台灣政策法”的“實質性”最危險

http://www.CRNTT.com   2022-09-21 00:07:39  


軍事愈益成為北京威懾“台獨”和外部勢力干預的主要手段 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評論員 冬日)引發廣泛關切的“台灣政策法”在微調了有關“外交主權”的“象徵性”表述之後,已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外委會過關,正在挺進參議院全會。外界稱調整“象徵性”因素後,該議案不再那麼具有挑釁性,但實際上議案中的“實質性”因素並未削弱,反而加強,其引發兩岸戰爭的危險性不減反增。

  “台灣政策法”提出之初,各方比較關注的是,議案直接將台灣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台灣駐美機構更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需要走美國駐外大使任命程序等。這些條款意在將台灣當作“主權國家”來對待,直接挑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很容易引發中方強烈的反應。這些手法被美國外交學界普遍認為祗有“象徵性”意義,對加強台灣的安全有害無益。這也是白宮之前的主要關切所在。

  在拜登政府做了美國國會的工作之後,提交給參議院外委會審議的“替代修正案”對這些條款進行了調整。AIT台北辦事處長任命不再要求走參議院確認程序;台北經文處更名從強制“要求”變成建議性的“國會意見”。新版本議案表述將台灣當作“主要非北約盟友”,由原來的直接“指定”調整為“對待台灣應該形同它被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新議案還微調了一些針對中國大陸的制裁條款,讓美國政府實施時有更大的靈活性。

  美方這麼做是想轉移公眾焦點,淡化各方關切,但實際上正如議案領頭人、參議員梅南德茲自己所說:做出改變的主要體現在“象徵性”的領域,但在“實質性”的領域沒有多大變化。他稱,與防務援助、國際參與和經濟接觸等“核心條款”相比,台灣駐美機構更名和AIT辦事處長任命程序等“象徵性”領域條款的變化是次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