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思辨 | |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8:49:08 |
城鎮化進程的科學評估及其存在的問題 文章指出,判斷中國城鎮化進程是否合理,不能片面地僅以發展速度的快慢或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標準,而是要看城鎮化的健康狀況,即要更加重視考察城鎮化的質量與效益,確保城鎮化真正成為促進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以及改善民生的內在動力。回顧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雖然建國以來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並非平坦順暢,而是在曲折探索中前行,但中國城鎮化的總體發展速度,明顯快於歐美發達國家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然而,城鎮化進程並不是越快越好,要與中國的經濟增長、新增就業崗位、資源、生態環境保持協調、可持續的關係,不能依靠透支土地、透支資源、透支環境推進城鎮化。倘若一味地將長期累積的城鎮化壓力在短期內完全釋放,則極有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從目前中國的產業支撐、產業發展以及土地、能源和水源供應以及環境設施的建設能力看,尚不能承受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帶來的繁重負擔,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粗放型發展模式問題、城市過度擴張問題、農民工非市民化問題、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問題、城鄉新二元結構問題、土地確權制度缺失問題、城市就業供給不足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國外城市化發展道路的比較與啟示 文章表示,從國外城市化發展的實踐看,城市化是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由於各國工業化的起步時間、國內資源狀況、國際經濟環境、國家制度安排、經濟發展模式、科技進步程度等諸多因素不盡相同,造成不同國家及不同經濟體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發展水平差異顯著,這些差異特征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城市化的發展規律看,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總體上來說都可以看作工業化的產物,而城市的人口集聚為工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城市的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又進一步強化了人口集聚作用。 從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看,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基本同步,而印度、巴西等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嚴重脫節,表現為“超前城市化”或“滯後城市化”。 從城市化的發展模式看,發達經濟體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城鄉關係由不協調逐步走向協調,城鄉差別從先擴大到後縮小以至基本消失,而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片面強調城市的擴張而忽略農村的發展,造成城鄉差距擴大,二元結構顯著,並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 從城市化的空間布局看,發達經濟體的大中小城市基本協調發展,並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形成特定的城市網、城市圈及城市帶,而發展中國家多以集中型為主,城市人口過度集中於少數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 從城市化的實現機制看,發達經濟體主要依靠民間力量與市場機制,通過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來實現城市化,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為輔助的城市化道路,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主導,政府“有形之手”的幹預力度及幹預範圍已完全脫離市場主導的軌道,從而極易導致“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同時存在。 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文章提出,一、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究竟應選擇怎樣的路徑,是選擇走大城市發展模式還是以小城鎮發展為主?擁有13多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城鎮化道路具有自身特殊性。即便未來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0%,仍然還有4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新型城鎮化不可能為了發展城市,荒蕪農村,而是應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事實上,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要解決城鄉之間諸多方面的對接和均等化問題,讓生活在鄉鎮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整體素質”的無差別。 從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特征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除了地理位置、要素禀賦及人口規模存在差異之外,發展政策、經濟水平及產業結構也各不相同,因而區域差異化發展特征尤為顯著。中國東部地區之所以城鎮化發展迅速,主要是基於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為核心形成的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灣三大沿海城市群的崛起,並帶動了周邊沿海城市的發展。基於中國內陸地區目前還沒有一個這樣的城市群,因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應在於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使之快速壯大成為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發揮這些城市在中西部城市群戰略中承上啟下的集聚效應與輻射作用,進而再以城市群為載體,通過推動城市之間的同城化,把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發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反,東部地區不應脫離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而過分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張,而要將發展重點放在城鎮化內涵建設上,加快產業升級換代,以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城鎮化質量。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