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中國經濟靠什麼調結構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03 11:25:29 |
人民論壇雙周刊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文章表示,誰來調結構?如何調結構?有兩種手段與機制選擇。一是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調結構,二是通過政府看得見的手調結構。從現代經濟學與國際比較經驗看,二者各有必要並相互補充,然而市場機制對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動態調整具有基礎性作用,政府幹預之手直接調結構發揮輔配性作用。 市場之手在產權清晰界定基礎上,經由價格信號引導與公平競爭篩選,通過企業獨立進行投資與經營的前瞻性決策改變資源部門配置狀態,從而動態實現調結構目的。企業作為調結構的市場主體,未必心存整體結構調整藍圖,即便有宏觀願景也未必正確,然而在“產權-價格-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分散決策與優勝劣汰,會客觀產生推進整體結構調整的效果。市場調結構具有間接性與機制性,本質上是自然演化進程。 文章稱,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湧現出無數對調結構發揮積極推動作用的微觀個案。無論是壽光菜農、希望飼料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還是海爾冰箱、聯想電腦、振華重工、三一重工對製造業結構調整的貢獻,或是阿里巴巴策動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革命的驕人成就,都顯示企業微觀主體在市場紀律約束下的自利訴求是經濟結構動態調整的基本力量。 正是主要得益於市場機製作用,中國從30多年前農業勞動力占比超過七成、工業落後、內向封閉、人均收入極低的結構狀態,轉變為現今農業勞動力占比降到三成多、總體規模全球第二、製造業國際競爭力仍快速提升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政府是文明時代最重要社會組織之一,現代社會中政府更是承擔了廣泛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職能。然而政府承擔重要經濟職能與政府直接調結構,二者不是一回事。政府是否直接參與或多大程度參與調結構,政府調結構的範圍界定與方法選擇,不能由政府經濟職能這個普遍性命題直接推導而來。經驗觀察,在不同外部環境、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體制條件下,政府直接調結構廣度深度大相徑庭。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