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的轉型選擇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7 09:11:30 |
重構世界經濟地理。隨著國家間比較優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也必將隨之改變。一是當發達國家重新獲得生產製造環節的比較優勢,曾經為尋找更低成本要素而從發達國家轉出的生產活動有可能重新回流至發達國家,製造業重心向發達國家偏移。二是由於發達國家擁有技術、資本和市場等先發優勢,將更有可能成為新型裝備、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在此趨勢下,發達國家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高附加值終端產品、主要新型裝備產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生產國和控制國,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進一步增強。三是由於與第二產業的融合度更高,發達國家在高端服務業領域內的領先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重構國家間利益分配機制。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生產關係、分配方式的革新。一是生產製造環節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改變。當前,生產製造環節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為產業轉移至低要素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完成簡單、重複性的生產任務,進入門檻較低。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難以為繼。生產製造環節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資本品和裝備產品參與,不僅能完成簡單重複性的工作,還能完成更為靈活、更為精密的任務,生產製造環節的利潤更高,這也是製造業回流至發達國家的重要驅動因素。二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強化了服務業對製造業的支撐作用。而由於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技能人員組成,所提供服務的價值更高、行業的進入門檻更高、從業人員談判能力更高等各種因素,使得服務業在整個價值鏈分配中所占的份額更大。因此,隨著更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相關專業服務業向發達國家進一步集中,發達國家更有可能享受國家間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構紅利”。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給、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不斷積累的技術能力,逐漸確立了全球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中國產業不僅可能面臨既有比較優勢喪失之憂,而且因產業競爭力弱而難以占據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的局面會進一步惡化。 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嚴重 文章分析,經過35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數量指標來看,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達51.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約24倍,年均增長約9.8%,按現行匯率折算已近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總量的10%左右;人均GDP達3.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了17倍左右,年均增長8.7%左右,按現行匯率折算達5800美元,超過了當代世界中等收入國家3400美元的平均線,若按購買力評估法,據世界銀行測算,2009年就已達到6710國際元,超過當代中等收入國家6340國際元的平均線,達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貨物貿易占世界份額,由不足1%上升到11%,成為全球第一貨物出口大國。製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 但是,中國的產業結構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以及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特別是輕重工業結構、製造業結構基本上是合理的。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主要不是各層次產業之間比例的高低,而是由產業的發展方式粗放和發展質量低下引發的相關問題,主要包括: 產業處於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雖然中國已經是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和製造業大國,但離世界工業和製造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從產業結構上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中高技術產業的比重大,而中國的低技術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仍占很大比重。從產業內部的結構看,中國處於國際價值鏈的低端。中國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初級制成品為主,即使在所謂高技術產品中,中國所從事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活動,附加價值和利潤很低。 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雖然在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入圍的製造業企業達272家,但利潤占比僅為25.04%,凸顯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不高、附加值較低、具有比較優勢的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多方面問題。從國際來看,雖然中國製造業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但離製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