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城市改革和城鄉統籌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09:51:46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4月2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撰文《中國的城市改革和城鄉統籌》指出,中國的城市化的前提是城市體制改革,而不是簡單的擴張。體制改革包括方方面面,但首要的問題是城鄉統籌問題。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城鄉統籌問題已經被確定為中國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它既是經濟工作,因為城鄉統籌可以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同時,它也是社會工作,因為城鄉統籌可以解決農民工和城市的整合問題。

  城鄉統籌為什麼要成為政策重點?首先是要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這個領域,中國已經累積了太多的問題。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在處理城市和鄉村的關係方面,走過了幾個主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主要的特征是城鄉隔離的二元政策,就是把城市和鄉村分離開來,對兩者實行不同的政策。總體上說,是犧牲鄉村來促進工業化。這種政策的產生有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可以理解。國家主導的工業化一方面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同時也有效阻礙了城市化。當然,在農村,也沒有能夠建立有效的鄉村治理制度。鄉村治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家政權進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對鄉村的每一要素(包括人)進行嚴密的政治和行政控制。其中,戶口制度是這一制度的支柱。國家通過高強度地剝削農民,完成了第一波由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第二個階段發生在改革開放開始之後到本世紀初。人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改革開放之後,工作重點轉移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要求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主要體現為農民進城成為農民工。1980年代初國家提倡小城鎮建設,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鄉鎮企業發展的需要。當時開始了城市化,但規模不大。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講話”和中共十四大之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化。1990年代中期以“抓大放小”的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促使鄉鎮企業破產和轉型的同時,推進了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同時,外資也大量湧入中國。這就有效推動了農民進城打工,成為農民工。中國社會因此從原先的城鄉二元社會演變成為三元社會,農民工,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從而成為社會的第三元。這第三元為世界經濟和城市化歷史所罕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