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別總怪中國富人不捐錢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14:46  


富人们沒有理由不擔心今天捧在手中的財富,明日還會不會繼續在自己手裡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訊/為號召全世界富豪捐出一半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號計劃今年9月底訪問中國並游說富人捐款。而在2010年,中國的億萬富豪總人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然而當代中國富人對慈善的貢獻卻與這個排名相去甚遠。事實上,中國富豪對慈善的淡漠,不能簡單歸結於文化差異或者為富不仁。

  ※中國富人做慈善是遺失的傳統

  無論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財富是饋贈,慈善是責任”的文化心態,還是中國古代“人饑己饑”的勸導,不同程度的慈善文化和傳統都存在於每一個人類文明之中。事實上,從古代到近現代,中國富人也有著大量並且成功的慈善實踐。

  “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思想古已有之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基於重民保民的民本主義思想較為流行,歷代統治者無論是作為仁政的一個表現,或者為了釣取仁義君主的虛譽,大都注意對鰥寡孤獨殘疾貧病之人予以救助。而佛教傳入以後,基於佛教的慈悲觀念、善惡報應思想及其延伸福田思想,在南北朝及唐宋時代,先後出現了“六疾館”、“孤獨園”、“悲田養病坊”及福田院等慈善機構。而在《戰國•孟子•離婁下•第二十九章》中曾提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思想事實上得到了窮人富人的認可,而以上諸方面構成了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

  明朝官府為打消善款被貪污顧慮,鼓勵鄉紳自發救濟

  早在明朝時期,官府為了打消紳民善款被官吏貪污的顧慮,避免影響紳民開展救災的積極性,往往都會授意民間社會自行開展救濟活動,即由當時素有威望的士紳來董理賑務,不假胥吏之手。比如,明崇禎三年(1630年),江浙等地發生饑荒,在嘉善,民間的慈善救濟就由本地的著名紳士陳龍正主持,嘉善共有20個區,他就組織鄉民,每區推選一名深孚眾望的鄉紳主持救荒活動。為了讓賑款的使用透明,當時還會刊刻“征信錄”(一種記錄經費來源和實用情況的會計册),以昭天下。而在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江南水災,江蘇的大吏就明確指示,“舉公正紳董,自為經理,不假吏胥之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