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切莫如此迅速就忘記“毒奶粉”的教訓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03 11:12:09 |
教訓四:多部門監管,最終誰都不管 教訓總結: 生產奶粉涉及奶牛飼養、中間商收購、乳品廠加工、中間商批發、終端商銷售等環節,由農業、衛生、工商、質檢等多個部門監管,這導致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對整個生產、銷售鏈條全程監督。2009年3月,國務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由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 現狀:監管死角仍存在 對於2009年以來新查出的三聚氰胺超標案件,官方通報稱均使用了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這說明,一年前的清剿工作,仍留下監管死角。據悉,金橋乳業的問題奶源是該公司2008年10月存放在庫房中的“毒奶粉”。此外,08年的清剿行動中,一大批當時處於生產與終端之間的問題奶粉並沒有給予足夠的監管,問題產品從企業售出後,賣給了誰,並沒有真正跟進落實下去。而這一空白,也直接導致了三聚氰胺卷土重來。 三鹿事件後,中國立法要求衛生部門負責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但這並未解決監管死角問題。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曾表示,由衛生行政部門統籌協調,仍無法覆蓋到空白地帶。他舉例說,“三鹿奶粉事件就出在這裡”,產奶與農業部門有關,製造奶製品又歸質檢部門管,“但奶站收奶這個結合部,卻成了三不管地帶”。 而08年的問題奶粉再度流出,也充分說明當年多部門聯合圍剿問題奶粉行動並不徹底。有專家建議,中國應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落實源頭監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食品工業產業結構,使整個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都達到規模化、規範化、現代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教訓五:食品添加劑的檢測標準太落後 教訓總結: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支樹平在總結三鹿奶粉事件時表示,三鹿案發前,國家質檢總局確實不知道奶粉中摻雜三聚氰胺,質檢部門檢測牛奶,往往是感官檢測和理化檢測。檢測項目中,包括重金屬、藥殘農殘、微生物,以及某種可能的細菌。三鹿事件暴露出檢測標準缺失問題。 2008年9月14日起,三聚氰胺納入檢測對象,成為乳製品必檢項目。衛生部部長陳竺建議,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應採取先發制人策略,必須要有一張有毒有害添加劑黑名單,把所有可能的列在上面。要時不時地抽查,而不是出了事再查,要有控制源頭的預防性。 現狀:添加劑檢測種類嚴重偏少 中國制定食品標準的一個原則是,一種化學物質無論是否有毒有害,只要允許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須有檢測標準;只要不允許添加到食品中,就不設立標準,也不進行日常檢測。三鹿案發之前,三聚氰胺是一種非食品用化學物質,絕不允許添加在食品中,也不對其進行檢測。 這意味著,新出現的添加劑只有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才會被列入檢測標準。實際上,像“三聚氰胺”這樣,在引發健康問題後才被重視的案例還有致癌物質“蘇丹紅”。早在1996年,中國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中明令禁止使用蘇丹紅,然而因其不允許添加到食品中,10年來也就未流入食品添加劑檢測標準。直至 2005年多種食品中被查出“蘇丹紅”,檢測標準才將其列入。 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也曾呼籲,國家標準化部門,應當切實負起責任來,解決中國的檢測項目和檢測標準偏少問題。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對農藥殘留的監測指標有4000多個,而中國還不足300個。 2008年底,衛生部列出17種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10種食品加工過程中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質上榜。然而,這並未改變中國檢測標準嚴重偏少的局面,而欲避免讓食品安全事件推動檢測標準增加的狀況,更需要多部門協同作戰,及時發現非法添加劑。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