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農村新土改警惕四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09-12-24 09:08:38  


保障“失地”農民的長期利益,是必須解決的課題。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訊/在近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再次將“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作為2010年全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第一財經發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李萍文章表示,隨著“統籌城鄉”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的城鄉關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這一進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諸多開創性的探索。成都即是其中的改革先行者之一。特別是2007年被批准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成都更是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銳意創新、大膽突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改革的風險和問題也日益凸顯。

  文章分析,隨著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逐漸深入,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重構及其新的利益博弈,也衍生出一些新的問題,潛藏著新的風險

  風險一:18億畝耕地紅線能否守住?國家糧食安全能否保證?

  成都通過建立具有強制性產權約束的農村要素市場,實現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村要素市場流動及其與金融資本的緊密聯繫,促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業現代化改造。這在中國耕地面積減少幅度過大、“地根緊縮”的現實語境下,其初衷無疑是好的。

  但當前成都所謂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絕大部分直指糧油之外的廣義農業,特別是“一產營造大環境、三產互動盈收創利”的產業互動型項目。同時,作為耕地保護激勵的“兩卡”(即耕保卡和社保卡)掛鈎制度創新,其對基本農田與一般耕地的保護基金每年每畝僅幾十元差異,對基本農田保護缺乏足夠激勵。並且,通過“兩卡”掛鈎對農民實施經濟約束,事實上保留了土地的保障性功能,有悖於農民保障社會化的改革初衷;而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委托集體或政府背景的機構進行規模流轉時,其對土地的最終流向和用途並沒有直接話語權。由此,我們不得不擔憂,除了依靠強制性的國土規劃保住基本農田外,18億畝耕地紅線的本義——國家糧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此外,成都農村土地產權確權頒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用土地“賬實不符”的情況,即土地承包台賬、農戶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記載的面積與農戶承包的實際面積等存在較大差異。雖然成都要求按實測面積確權頒證,但受限於諸多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增量土地的權益歸屬不清及其轉化漏損問題無可避免。特別在各種以增量土地作為集體經濟組織入股為創新亮點的土地集中經營中,更可能存在村集體組織對增量土地的直接“接管”和“控制”,其結果可能是以村集體組織名義存在的土地最終由農村基層幹部內部人控制、村集體土地和承包地打捆流轉中增量土地由“農用變非農用”、地方政府默許並通過村集體實現控制的增量土地用於滿足城市擴張用地需求等,從而使農民利益受損、國家可控土地實質性減少、耕地短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