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在地緣政治中邊緣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8-01 09:09:53  


 
                  蔣經國孤獨可想而知

  筆者在與台灣著名傳記作家王豐的長時間討論過程中,就涉及到台灣領導人的思想問題。如果蔣經國選擇李登輝不是偶然,而是蔣經國必然選擇的話,那麼原因是什麼呢?可以說蔣經國本人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混合體的信奉者,那麼台灣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市場經濟的信徒,在某種程度上,李登輝之前還有信奉社會主義的痕跡,那麼蔣經國在選擇台灣領導人的時候,基本上需要一位思想比較左的人物,來關心、愛護台灣的民眾。這與當年俄羅斯已故前總統葉利欽離開克林姆林宮時,對即將成為總統的普京只說了一句話“請珍惜、愛護俄羅斯”一樣。台灣領導人儘管受到的是美國的民主教育,但其具有的應該是左翼思想,愛護台灣民眾。

  另外,為何蔣經國會遠離派系呢?原因應該是,蔣經國本身留蘇,使用的也是社會主義經濟手段建設台灣,而周邊都是市場經濟的奉行者。在台灣如果純粹搞市場經濟的話,台灣貧富差距會擴大,均富與和諧的狀態也會被破壞。其實,蔣經國做為領導人的孤獨是可想而知的。李登輝1996年成為民選領導人後,把思想完全轉移到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民主進程上。任何的民主一定有一個核心內容、價值,美國就是多元種族融合、對外擴張,對外地緣政治的擴張轉化為民主的擴張。但台灣的民主發展卻變為內鬥和“台獨”。

           台民主沒有核心價值

  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上的基本特質還是關心民眾為主軸,但在擔任領導人之後,在行政單位和地方建設上出現裂縫、受到挫折之後,陳水扁將主要精力轉變為聚財,希望把陳水扁三個字變為政治家族。馬英九可以說是在思想上信任市場經濟派,但在經濟建設中卻使用大工程項目和降低物價這樣的左派非市場經濟的手段。

  這樣看來,自蔣經國以後,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基本都符合蔣經國所設想的領導人特質,只是李登輝在1996年後發生了變化,陳水扁也在2002年後改變思路。這些都值得馬英九警惕。

  台灣知名媒體人黃創夏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台獨是門好生意》的文章,該文章認為聰明的政客當然會知道,越是“高姿態”抗拒兩岸的合理與正常往來,往往可以得到“超額利益”。要高喊“本土”與“台灣”啦!越是表現“反中國”,才會撩撥起中共的“征服欲”。台灣本身存在有許多“島內喊台獨,大陸反台獨”的“兩面人”。

  在地緣政治日益強化和金磚四國崛起的今天,“台獨”是否還有意義呢?“台獨”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它與台灣民眾的穩定、均富、民主的生活毫無關係,是空中樓閣。現在台灣的亂象基本上是政治人物私心氾濫的表現,可以說“台獨”是門好生意,但不會有好結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