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的教育改革被延誤得太久了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10:05:32  


 
  楊東平:我不這麼認為。雖然這一問題從50年代就出現,到今天也沒有得到解決,而且愈演愈烈,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完全有解的。擇校熱、應試教育等問題,主要是等級化學校制度造成的後果。50年代中國工業化初期的時候,當時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國家集中力量辦好一小批重點學校,基礎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上一級學校輸送拔尖人才,當時中小學工作方針就是這樣說的,非常明確。這完全不是全民教育、義務教育的理念。其結果是把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都變成了“小高考”。1986年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以後,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徹底消失了,因為義務教育是國家舉辦的面向每一個兒童的,是強迫的、義務的。重點學校制度在理論上已經不具有合法性,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國家教委多次重申過取消重點學校。但我們今天的現實是大家仍然在變本加厲地維繫這一制度,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叫示範學校、實驗學校等等。正是這種少數“優質學校”與大多數普通學校甚至薄弱學校並存的格局,造成了家長不得不擇校的剛性結構和“倒逼機制”。 

  其實,實現義務教育的正常化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辦法,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難。首先是學校硬件資源的均衡,第二步就是均衡教師的資源。通過教師流動制度,促進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這也是日本、韓國的經驗,我國沈陽等城市也有成功的實踐。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為,是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名校當然不願意喪失自己的壟斷地位;而這些名校不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政府和權勢階層享受 “優質教育”的“近水樓台”。這是擇校問題難以解決的關鍵。 

  經濟觀察報:靠特殊政策形成的的名校,是不受人尊重的。政府行為本身一定要公正。 

  楊東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在北京最難實現,可能是最後實現的,就是因為北京的上層建築特別龐大,特權特別嚴重,這種利益格局的改變也最難。許多權勢部門通過與學校“共建”的方式維繫這一特權,嚴重侵犯了教育的平等價值,很多人對此至今熟視無睹。如果要改的話,必須痛下決心,傷筋動骨。 

  構建新型的政校關係 

  經濟觀察報:我們認為,這一輪教育改革,首先改變教育部辦學的思路,構建新型的政校關係。現在是把學校作為政府的行政下屬,所以形成的格局是“教育部辦大學,教育局辦中小學”。 

  楊東平:這是典型的教育行政化現象。教育部必須轉變職能,最核心就是下放教育權力,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部能够直接辦七十幾所大學!要教育家辦學,而不是教育部辦學。我們已經確立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實行的卻是前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經濟觀察報:怎麼構建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怎麼進行制度變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