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 
中評論壇:如何重塑台海與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24-09-10 00:00:53  


 
  從長期視角來看,民意流向取決於政黨用以進行民意動員的組織之效率。民意動員是系統性的組織行為,組織動員效率高自然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民意流入。這裡的“組織”是一個廣義概念,涉及組織行為、組織實體等各個層面,其核心是形成選民對政黨與政治人物的穩定支持,至於方式與手段,則五花八門,並無定式。從一般意義上說,台灣的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甚至宗廟都成為政黨民意動員爭奪的支點,由政黨和政治人物組建的政治性組織均是民意塑造的平台,以組織向個人施加壓力並改變其政治取向成為民意引導的重要手法。就民意動員本身而言,組織具有排他性,當年國民黨的基層組織退出學校,民進黨迅速填補了空白,此後國民黨再想回來就基本不可能了。

  此外,利用社會運動進行系統化民意動員是民進黨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即使賴清德上台之後,仍然鼓動街頭運動向藍白兩黨的“立委”施加壓力。民進黨引導與塑造民意已成慣習,這是近乎公開的秘密。不過公開的秘密不等於秘密的公開,民進黨政治人物口頭上仍然保持著對民意的“尊重”,但實質上卻一直沉迷於民意的引導與塑造甚至是操控。

  以此而言,所謂的“主流民意”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像一個話語陷阱。“民意”本身內部就充斥著結構性矛盾。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支持度較高,卻對民進黨激進“台獨”政策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危害估計不足,民進黨的基本盤仍在不斷增加。另外,台灣社會對於清廉有著強烈的期待,但民進黨支持者對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貪腐行為卻有較高的容忍度。這些矛盾來自於動員方向的不同,所謂的“主流民意”其實更多反映的是動員效果。

  爭取足夠多選民支持進而實現奪取與擴張政治權力目標是台灣政治中所謂“民意”問題的核心內容。台灣政黨不是在選舉就是在準備選舉,使台灣社會一直處於高度政治動員的緊張狀態之中。在台灣政治結構中,民意的主要功能在於為權力分配提供所謂的“合法性”,而政黨與政治人物對民意的“尊重”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展開。至於選舉之後,絕大多數情況下民意都處於被漠視的狀態。自民進黨執政以來,雖然民間反對“美豬”進口、反對“廢核”政策,但民進黨對民間的反對聲音並不以為意,依然堅定推行相關政策,而且民進黨逆民意而行的做法並未對其基本盤造成太大影響。

  賴清德上台後,面對藍白陣營在“立法院”的攻勢,一方面以現有制度為武器節節抵抗,同時煽動社會力量向藍白兩黨施加壓力。自己執政卻動員民眾走向街頭向在野黨施壓,這已經成為台灣政治的奇觀。賴清德這種做法傳達出來的訊號非常清楚,即並不在意非綠民眾的感受如何。民進黨當局利用基本盤強化壓力,製造緊張氛圍,以此壓迫更多民眾屈服於民進黨的恐嚇。另一方面,民進黨也試圖通過強勢社會動員增強對社會團體的控制,瓦解藍白兩黨的社會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