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評月刊:一百年 新時代黃埔精神現實意義 | |
http://www.CRNTT.com 2024-09-05 00:00:50 |
由此可見,創辦軍校、建立革命軍、統一廣東進而統一全國、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以達救國救民、振興中華之目的。所以,創辦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長期革命實踐經驗,特別是失敗教訓的歷史自覺和必然邏輯,是孫中山振興中華方略的基點和依托,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初衷和使命。 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建設和發展非常關心,他一生五次去黃埔軍校,或演講或視察。除了開學典禮外,1924年8月4 日,孫中山參加在黃埔軍校舉行的巴甫洛夫追悼會,親自宣讀悼文。1924年8月31 日,孫中山因“扣械案”發生來黃埔軍校視察。1924年11月3日,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前來黃埔軍校發表告別演說,這個時候,孫中山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但他為了謀求國家和平統一,也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毅然堅持北上共商國事。他在黃埔軍校演講時主要說明他為什麼要北上,也向學生們分析了當時的全國形勢,也不迴避這次北上可能無功而返,甚至還有危險,但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還是冒險前去。孫中山的革命意志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在場的黃埔學生。孫中山最後一次去黃埔軍校是1924年11 月13日,他乘船北上經過黃埔時上岸視察,對黃埔軍校寄予厚望。遺憾的是,幾個月後,孫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沒能看到他親手創建的黃埔軍校後來的發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夠辦起來,除了共產黨的幫助外,與蘇聯的支持和援助是分不開的。蘇聯不僅提供經費、物資(包括槍械等),而且還派來大批像鮑羅廷這樣的政治顧問和像巴甫洛夫、加倫那樣的優秀軍事顧問,他們參與黃埔軍校的教學、訓練、東征、北伐等各項活動,對黃埔軍校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政治教育與政治工作。黃埔軍校特設“政治部”,主持軍校政治教育和軍隊政治工作,這在中國軍校史上是首次,這也是黃埔軍校首創。共產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為後來的人民軍隊培養了大量的傑出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除了重視政治教學外,當然也注重軍事教育,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黃埔軍校奉行軍事與政治並重,實行“分別編制,勤以訓練,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主義及政治觀念”的教育方針,⑨形成了不同於以往中國的舊軍校,也不同於當時其他軍校的獨有的鮮明特色。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聶榮臻指出:“黃埔軍校進行政治教育,即是使我們在軍事訓練之下得著精神上的愉快,使我們成為活活潑潑、有訓練、有主義、有革命精神的革命軍人。”⑩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