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中華文化建設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com   2023-05-03 12:13:00  


中華文化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深厚底蘊
  中評社╱題:推進中華文化建設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作者:梁浩執筆,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

  2022年11月13日,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和文旅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協辦的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以“雲會議”形式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在台北、高雄設分會場。

  時任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志賢,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何雷中將,科技部原副部長張景安,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陳立,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紀斌,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及文旅部、教育部、國台辦和北京市政府台辦多位司局級官員在北京主會場出席論壇。台灣方面的論壇嘉賓有台灣中華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文化總會原會長劉兆玄,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中華文化總會原秘書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傳會原主任楊渡,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民衆黨中央委員林富男,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特別顧問兼國民黨中央大陸事務部主任、南開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台灣美術院院長、“新富春山居圖”台灣方面首席畫家江明賢,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張家獻,新北市文化局前局長李斌,中華將軍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將周康生,前台灣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等。來自兩岸及港澳地區的150餘位專家學者以出席主會場或分會場、視頻連接、提前錄制視頻、提交論文等多種形式參加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主持。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中華文化建設與人類文明新形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探源與海峽兩岸”及“兩岸藝術交流”等分議題進行深入研討,為促進兩岸人文思想領域的對話交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現將與會部分領導和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一、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賀函對兩岸連綫舉辦本屆論壇表示熱烈祝賀。賀函表示,“中華文化論壇創辦以來,始終以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宗旨,在兩岸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圍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同胞心靈契合,發揮了積極作用。”。賀函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民族復興的精神財富和寶貴資源。祝願中華文化論壇越辦越好,繼續團結更多兩岸文化界人士,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共促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議中華文化固本開新、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作出更大貢獻。”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紀斌受黃志賢會長委托、代表該會致開幕詞時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關係中最天然、最深層次也是最牢不可破的聯結。兩岸文化一脈同源,兩岸同胞加強文化交流具有天然的內在需求和良好條件。希望兩岸有識之士能够共同努力,用好現有平台,用活市場機制,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豐富交流內容,拓寬交流渠道,推動合作走深走實,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衹要不斷開拓交流合作,不斷產生新的效益,不斷邁向新的層次,兩岸同胞之間的相互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互信認同就會越來越扎實,久久為功,必定能達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高質量統一。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多年來,北京大學積極搭建平台,促進兩岸文化教育界交流互動、開放合作。中華文化論壇便是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兩次入選“兩岸交流年度十大新聞”,被列入學校“兩岸交流重點項目”,是受到兩岸思想界、學術界、文化界高度認可的文化品牌。北京大學將一如既往辦好中華文化論壇,精心組織,務實推進,繼續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作出積極貢獻。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實現民族復興高度,關注台海形勢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台灣問題的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黨的二十大明確強調要把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不移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多年來,中華文化論壇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即使在出現新冠疫情後的這三年,也一直通過互聯網,用綫上綫下相結合的方式,堅持每年不間斷舉辦,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為兩岸學者專家提供了彼此互動的難得機會。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特別指出,當前兩岸關係正處在寒冬時節,但是中華文化論壇點燃了一盞暖燈,兩岸共議中華文化固本開新,讓兩岸同胞在寒意肅殺中,心中體會到了暖的存在。中華文化論壇已經舉辦到第八屆了,殊為不易,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岸關係跌入低谷,兩岸交流活動大幅萎縮,民間敵對情緒大漲,但是,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的堅持下,在各界人士的協力支持下,明燈不息,光亮依舊,這足以證明,兩岸共議中華文化固本開新,是兩岸同胞排斥歧見、尋求共識、促進融合發展的最大動力與最好的氛圍。他在專門旁聽兩岸藝術家專場的討論後更強調,兩岸之間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美的力量,美的力量必然是善的力量外在體現,甚至是善的基礎。中華文化論壇中的兩岸藝術家們,一連八年在互相釋放美與善的力量,兩岸關係越緊張,美與善的力量就越重要,因為衹有美與善的力量,才是推進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的不懈動力,因為這是來自兩岸同胞的發自內心的力量。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密切關聯,缺一不可。一旦文化認同被拋棄,民族與國家的認同就會被撕裂,和平將會失去,戰爭必然發生,禍及子孫,貽害兩岸。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已經到了空前重要的時間節點,也是維護兩岸和平的最後一道防綫。兩岸共議中華文化固本開新,是遏制敵對情緒飈漲、恢復理性相待的最好的方式與方法。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認為,現時兩岸交流環境極其惡劣,除了輿論和交流環境不好以外,還受到疫情因素的影響,因此中華文化論壇能够以綫上綫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非常不容易,非常難得。環境越是艱難,越需要台海兩岸去尋找、搭建更多的平台,建立更多的渠道,尤其是民間交流的渠道。民間交流越多,兩岸的相互理解就越會增加。

  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南開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黃清賢稱,在促進兩岸心靈契合過程中,弘揚中華文化是重要路徑之一。弘揚中華文化,有助於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則可鑄牢兩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兩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將可達成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他還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也就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北京市台聯理事、北京華夏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燕妮指出, “兩岸文化學者和藝術家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責任傳承華夏文脈,并做出創新與發展,用自己的文藝創作謳歌新時代、新氣象、新精神,共同為推動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盡一份力量”。

  在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代表主辦單位致閉幕詞時表示,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圍繞“中華文化建設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4位兩岸重量級嘉賓作了主題演講,150餘位兩岸四地學者、藝術家,包括陸台港澳青年學生等,以參加主會場或分會場、視頻連綫、提交論文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論壇討論。這是一屆雖受疫情影響、依然精彩紛呈的論壇。論壇的閉幕并不意味著兩岸文化交流的結束,因為兩岸文化交流沒有完成時,中華文化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更沒有休止符。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發揮各自優勢,繼續獻計出力。北京大學也將繼續為推動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建機制、搭平台,在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等方面持之以恒發揮重要作用。

  二、中華文化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深厚底蘊

  中華文化總會原會長劉兆玄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將中華文化與未來文明聚焦在王道,而未來世界的文明,最好的方式是以全球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從反思角度看,幾百年來西方所推動的民主價值思維產生了混亂,明顯走向衰退;中外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找到解法。在這方面,中華文化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特別應強調民本思想。在辨析“民本”與所謂的“民主”思想後,他認為真正好的制度應該是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宗旨。這是求之中外、放之四海,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真正的好制度是民本,而不是古希臘講的民主。

  閩南師範大學教授朱磊認為,中華文明萌芽於“三皇”時期,起源於“五帝”時期,成熟於“三代”時期,是本土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結果。中國“三皇”時期(距今約6000年前),黃河、長江及遼河流域的伏羲、神農、女媧等神話傳說中包括了諸多文明要素,出現了開始從文化階段向文明階段發展的跡象;中國“五帝”時期(距今約5000年前),由黃帝開創的中華統一局面已經具備國家雛形,考古成果也證實此時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中國“三代”時期(距今約4000年前),以夏代建立的國家為開端,中華文明日益成熟。細節顯示,中華文明的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本土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結果。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彭丹宇認為,在人類面臨一系列發展困境、安全困境、環境困境的今天,世界更加需要新的文明的凝聚和支撑。這種新的文明應當是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而不是惟我獨尊你輸我贏的;應當是開放包容彼此欣賞的,而不是封閉排他相互否定的;應當是交流互鑒相互成就的,而不是彼此割裂對立衝突的。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鄭劍認為,“人類文明舊形態”的慣性作用是當前兩岸關係風高浪急的重要思想根源,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給兩岸關係復歸平衡并走向統一提供了強大推動力。兩岸應當攜手弘揚中華文化,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仁心耐心,遠離西方極端民粹;努力求同存異,進而實現求同化異;秉持民族大義,不斷增進兩岸民衆情感認同。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申曉若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開放性的特徵和意識形態上的融合基因,使得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具備可能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可以作為另一種異質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裡存在發展,并在不同時期與時俱進地產生一脈相承的理論形態。進入新時代,把兩者貫通起來,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應有之義。應當堅持理論創新,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深化現代化實踐,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