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如何規避“被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22-08-28 00:03:25  


烏克蘭從“親俄路線”轉向“親歐美路線”,成為俄烏衝突之導火線。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柳金財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論俄烏衝突對台灣之借鏡與啟示》,作者認為:烏克蘭從“親俄路線”轉向“親歐美路線”,成為俄烏衝突之導火線,尤其親西方烏政府宣稱參與歐盟及加入北約組織,引發俄羅斯安全疑慮,從而採取“先發制人”之“特別軍事行動”。同樣的戰略思維邏輯,也可類推適用在東亞地區,台灣恐成為美國印太戰略設計下“另一個烏克蘭”。當台介入中美霸權戰過程,鑲嵌至所謂印太戰略架構成為美遏制陸的“馬前卒”,反使台被綁架在印太戰略戰車上。從民族主義立場、地緣經濟及政治需要來說,台灣對外戰略應從“抗中保台”、“聯美抗中”失衡思維,轉向“友美和中”均衡戰略,方能規避“被戰爭”風險。文章內容如下:

  壹、前言

  烏克蘭從傳統“親俄”轉向親西方之外交路線,試圖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歐洲聯盟,在美國支持下逐漸實現“脫俄入歐”轉變。然北約是軍事聯盟組織,曾與蘇聯為主的“華沙公約組織”(華沙組織)相對抗;烏克蘭曾是蘇聯成員國,民族主義與俄羅斯相近,且其領土及主權與俄存在盤根錯節關係。北約勢力東擴,改變烏作為歐俄間緩衝地帶角色。烏試圖運用“聯歐美抗俄”戰略,不僅讓俄認為國家安全遭威脅,更視烏悖離斯拉夫民族主義及傳統兄弟盟邦關係;且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拉攏烏克蘭在經濟援助方面已投注高達數千億美金。

  自俄烏戰爭爆發後,從北約、美國僅提供給烏克蘭武器、訓練人員及貸款、物資資源角度來看,並非派兵協防,這不僅可避免直接與俄羅斯軍事衝突,也可藉俄烏戰爭由烏克蘭箝制俄羅斯,耗損俄之國力與拖垮其經濟。烏克蘭在蘇聯時期即是聯合國成員國,位屬歐俄戰略緩衝之地位,在地緣政治上有其不可替代重要性。這種戰略緩衝國角色,若能採取衡平而非“一邊倒”外交路線,或可得到最大的國家利益。在蘇聯崩潰解體冷戰結束後,以原蘇聯為主華沙組織國家已解散,但北約組織國家不僅未解散,反而東漸擴大吸納原華沙組織國家,導致俄羅斯加深其國家安全遭受威脅之認知。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