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台灣投資環境惡化 出現警訊

http://www.CRNTT.com   2022-05-26 00:03:15  


 
  例如,工總就提到“核心關鍵技術”、“國防需要”等等如何定義的問題,如果企業認為不是,官方認為是,怎處理?科技大廠普遍認為新法的相關名詞定義不夠明確且具體。尤其主張“經濟間諜”必須要有確切主觀犯意與具體行為始能認定。

  還有,工總也關心企業在職人員進入大陸地區採取“事前審查制”,可能影響企業營運和研發活動以及商務運行,影響員工參與核心關鍵技術相關專案意願,對企業在研發人才運用與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造成不利影響。

  台灣科技大廠在正常情況下,經常有人兩岸往返洽公,以後若都要“事前審查”,企業很難運作。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額高達近2500億美元,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更突破1700億美元。台灣一邊從大陸賺得盆滿缽滿,又要這樣卡兩岸經貿,產業界甚是為難。

  其次是電力問題,台灣最近積極爭取科技業擴廠,用電超級大戶台積電南北建廠,從工總上屆理事長王文淵到這屆苗豐強都曾提出建言,台灣官方說沒有缺電,但有沒有缺電企業界最清楚。依據民進黨“神主牌”2025非核家園計劃,再過3年就要廢核,改為燃氣、燃煤、再生能源發電比例“5:3:2”。企業界都擔憂這是不夠的,且以台灣的環境,依賴度達5成的天然氣若因種種原因運不進來就掛了。這次俄烏戰爭案例擺在眼前,當能源價格高漲,為制裁俄羅斯短供時,有核電的法國就比廢核的德國輕鬆許多,英國核電也將捲土重來計劃再建8 座反應爐。東亞的日本縱使2011在福島發生過嚴重的核事故亦未放棄核電,韓國總統尹錫悅也準備要重啟核電。自有核電可免於進口能源被勒住脖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