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千年變局與中華民族復興

http://www.CRNTT.com   2022-01-02 00:03:43  


 
  中山先生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令他徹底認清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局限性,不斷追尋新的振興中華道路,進而接受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實際上,最早系統推介《共產黨宣言》的就是同盟會員朱執信,他於1905年11月26日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第2號發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節譯了《共產黨宣言》,中文的共產黨、共產主義都源自他這個翻譯。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以來發展迅速,在共產國際和蘇聯革命勝利的影響下,1923年1月1日,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宣言》中提出:“故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內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12〕26日,孫中山發布《和平統一宣言》,心心念念“其為統一,則永久而非一時,精神而非形式”〔13〕。同日,他還與蘇俄代表越飛簽署《聯合宣言》,明確“中國最緊要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成功,與完全國家獨立的獲得”〔14〕,痛陳“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者……此不行革命方略之過也”〔15〕。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決議案》,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兩黨黨內合作。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出席代表165人,其中共產黨3人。孫中山宣布“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重新來改組國民黨的全體”,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16〕。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完成了從會黨到現代政黨的轉變,並建立黃埔軍校等文武革命人才培養基地。正如鄧小平先生在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上所說“孫中山開始就想學習西方,所謂西方即資本主義。後來,孫中山覺得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後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導致北伐戰爭的勝利”。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7〕的號召,也寄希望於繼續爭取蘇俄的幫助和跟共產黨的合作。

  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並未改變積貧積弱的悲慘地位,列強繼續在中國橫行,1931年的9.18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更令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許多熱血男女投入到抗日鬥爭,最終取得了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台灣也於1945年光復,但國民政府並未利用這一契機好好建設中山先生理想中的共和國家,接收大員和軍閥等貪腐、謀私利,隨後發動內戰,而國際上也未積極爭取中國利益(當然也有美、蘇等列強為其私利而輕視中國利益),等等逆流舉措,令其漸失民心。蔣介石先生在陽明山總結自己失敗原因時就提到有軍閥、腐敗、脫離人民等。經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1949年9月21-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包括在大陸的國民黨代表和各民主黨派代表,如來自台灣的謝雪紅、僑領陳嘉庚等,通過了《共同綱領》,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等為副主席。自此,中國完成了從“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到“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國體和政權的承繼。國名中增加了“人民”二字,表明已經從資產階級共和國轉為全體人民的共和國,開始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圖強道路。這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去了台灣的蔣介石政權成為了地方割據政權。

  四、振興的成就: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勝利後開始進一步探索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沒有可以完全藉鑒的經驗,沒有西方工業革命時的內外部條件,外部世界更為複雜多變,祇能自力更生不斷摸索,中間雖有波折,終經不斷自我完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卓著,超額實現了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的擘畫。包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