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深度:劉佩瓊談治港需體現變通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1-12-03 00:03:21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佩瓊:我認為,這個時期的數據只能反映這段時間的情況。自去年疫情以來,香港很多經濟活動都停了下來,部分市民手停口停,只能靠政府的資助生活。直到這幾個月,經濟活動才開始逐步恢復。而且我注意到,從去年年底開始,香港飲食業、零售業的網上交易量迅速增加,快遞業也活躍發展起來,甚至出現了許多新的工種。可以說,香港已經開始逐步適應在這種新常態下去維持經濟活動,體現出比較變通的思維,也改變了很多貧困人口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一些市民會自己去尋找出路,比如轉業。我身邊就有很多成功轉業的例子。我是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董會主席和校監,因疫情的出現,學校開設了很多新的課程為市民提供培訓。很多人失業後,就可以通過培訓課程轉業到缺少人手的行業,比如保安、快遞等等。疫情一開始的確給香港經濟民生帶來了很大衝擊,但並沒有將整個社會完全打倒。雖然存在一些生活比較貧窮的市民,但並不能算作是絕對的貧窮。

  在我看來,內地有很多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值得香港去參考借鑒,其中就包括扶貧脫貧工作。香港要改變過去只有提供分散福利援助的方式,將市民貧窮的“根”消除。首先就是要解決香港人的居住問題,消除經濟地租造成財富再分配及高度集中的效果,通過特區政府供應取代發展商主導房地產業發展,香港才能恢復營商活力和市場效率,從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中評社記者:香港住房問題長期難解,對此您怎麼看?您對破解這一難題有何具體建議?

  劉佩瓊:住房問題是香港最基本的深層次問題,其主要根源是土地配置問題,而土地問題的根源則是特區政府。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做過調查,香港新界地區在六七十年代曾發展過農業,但從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改變,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英國缺乏工人,許多新界居民放棄耕作移民到英國;另一方面是工業化帶來的輕工業發展,應歐美市場需要,香港大力發展觀塘、荃灣等工廠區,對工人的需求量也不斷上升,不少新界居民去工廠工作。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資源配置也應該隨之轉型,但特區政府並沒有主動運用權力去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