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數據:居屋也瘋狂 港人求止渴

http://www.CRNTT.com   2021-11-18 00:01:20  


圖6:居屋單位的實用面積分佈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7:2014年至2020年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的面積分佈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值得注意的是,建築面積越來越小亦是近年來居屋出現的問題之一。如圖6所示,今年推出的居屋計劃中一半以上單位小於50平方米,40平方米以下的居屋佔23.2%,相比2015年同面積的居屋單位數量增加了2%。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居者有其屋計劃推出的居屋單位,面積小於30平方米的“蝸居”屋苑越來越多。此類屋苑在2020年居屋計劃中就有9個,最小單位的面積僅有25.6平方米(如圖7)。居屋住戶大多數以家庭為主,可以想見即使幸運地抽中了居屋,但一家人居住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亦難言有幸福感。

  中評智庫認為,不論是超額認購問題、二手居屋炒風盛行問題,還是居屋面積越建越小的問題,其關鍵根結仍然在於對居屋缺乏合理的安排。私樓、居屋、公屋是香港社會對住房的不同梯次需求,且唯有居屋是能“連下通上”的中間階梯,是很多港人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置業夢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面對難以企及的高樓價,很多人無法依賴父母就選擇“躺平”。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我們以為,愛國治港者應該高度重視香港社會的居屋問題,了解市民對居屋的需求民意。必須看到,居屋不僅可以給香港市民帶來努力創造財富向上流的動力,同時也可以減輕特區政府在公營房屋上的財政負擔,若能打通“居屋”這一關鍵脈絡自然也就助力解開香港住房的“死結”。因此,我們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在未來的規劃建設中應該加大居屋的配比,改變“兩頭大、中間小”的不平衡格局,讓更多香港市民通過中間的“過度階梯”看到“上車”的希望。香港經濟學家王春新不久前接受中評社記者訪問時提出了“新居屋計劃”,即新居屋數量要大,每年至少要建3萬套。新居屋定價要與家庭收入掛鈎,讓80%左右的香港居民,特別是年輕人能夠買得起。我們認為,王春新的建議值得香港各界高度重視。 

  (記者:秦姝;分析師:姜慕娅;工程師:莫瑾;研究員:劉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