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從阿富汗看國際關係格局三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美國不一樣。美國不需要征服他國領土、直接掠奪財富。美國是利用戰後初期的經濟優勢,通過制度設計確立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壟斷地位,以此來積纍國民財富。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具有這些好處:成為各國對外貿易的支付手段以及國際貿易的清算手段;成為各國硬通貨的儲備手段;鑄幣稅。美元具有三個特性:第一,美國政府信用的背書。戰後以來,美國交替使用硬實力和軟實力,或是發動戰爭,或是文化輸出,其目的就是增加美元的國際影響。第二,購買力的支撐。僅僅依靠印刷貨幣,美元是無法變成全球流通的國際貨幣。它必須具備強大的購買力。戰後初期,美元與黃金掛鈎,其發行量是受控制的,基本上與美國的黃金儲備相適應。越戰以後,美元超量發行,超過本國的黃金儲備。於是美元與黃金脫鈎,掛上了石油和大宗商品,以保證美元的購買力。第三,跨國消費者的意願。由於美國提供了豐富的消費產品和商業便利,大部分國家願意持有美元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美元得以在全世界流通。

  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還設計了國際市場和國際制度等配套措施。美國深知,僅僅依靠武力是難以讓美元在各國流通的,必須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讓世界逐步接受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元印刷初期祇是名義財富,祇有進入國際市場流通才能變成實際財富。美國的方法非常簡便,就是讓美元在本國市場流通,同時開放美國市場,使其具有國際市場的性質。全世界的商人在美國市場進行商品交易,使用美元支付,美元自然流向全世界。由於在美國市場交易,美國可以理直氣壯地使用美國法律規範美元交易行為。美元流向哪裡,哪裡就是美國市場。SWIFT和長臂管轄都是基於這一現實而出台的管治手段。⑤

  美元治下的世界經濟格局形成後,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的全球化。全世界的資源在美元的協調下,匯集於美國市場進行交換和優化配置。美國以美元為杠杆,控制了設計和市場兩頭,將利潤率較低、能耗較大的生產過程轉移到海外,起先是中低端產業,後來擴大到部分高端產品。西歐和日本首先迎來了美國資本的擴張。亞洲四小龍緊緊跟上。以美元為載體的資本擴張,帶動了市場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美國政府為美元的流通掃除了政治障礙,而跨國公司提升了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使之從垂直型向水平型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達到新的高度。至此,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啟動。

  當時中國被排擠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但敏銳發現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現象,並設法加入這一進程。周總理將其表述為“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則說中國如果沒有趕上經濟全球化的班車將會被開除“球籍”。從八十年代起,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果斷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2001年中國加入WTO,是中國捲入經濟全球化的標杆性事件。僅僅十年,中國迅速趕超其他發達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其實,中國沒有理由慶幸。因為中國“老二”的地位並沒有改變對美元體系的依附地位。中國在美元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中低端地位。所謂的“世界工廠”名號並不能掩蓋中國作為西方跨國公司的加工廠、儲存倉庫和商品集散地的事實。長期以來,中國實行出口主導型的發展戰略。它以占有西方市場、賺取美元為戰略目標。在中國地方“政績至上”的行政化管理手段驅動下,這種發展戰略呈現倍增效應。中國幾乎與所有的國家存在貿易順差,尤其對美貿易的順差巨大,因而賺取大量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然而這種發展戰略的負面效應也是明顯的。它犧牲了國內市場,使其呈現碎片化、惡性競爭的症狀。它加劇了中美貿易的緊張關係,招來重商主義的非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