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港式資本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緊密接軌的先進性,不僅促進本地華商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而且開啟近代中國革新進步的先河。然而,與此同時,港式資本主義也在港英政府殖民管治下滋長保守、落後的內在弊端。

  港英政府一直沿用晚清、民國時期的華律、華俗管治香港華人。此舉並非尊重華人,而是自視“文明”的英國殖民者出自利用“野蠻”律、俗來管治“野蠻”華人的歧視用心。這不僅導致香港形成華洋分治與洋人歧視華人的二元社會結構,還促使香港華人富商成為一面向清朝官府買官並固守中式落後習俗、一面向港英政府申請加入英國國籍以炫耀“文明歸化”的兩面人。1878年2月,香港東華醫院值理會馮明珊等50多名華人富商身穿清朝頂戴官服,列隊歡迎港督軒尼詩前來視察。三年之後,馮明珊等華人富商首批獲准加入英籍,“分享英國臣民享有的一切權利”。當時,在港英籍有識之士提議反對華商蓄婢的陋習,港督卻以此為華人習俗而不予查禁。1919年,信奉基督新教的英籍人士在港再度倡議反對蓄婢,並聯絡英國議員一起呼籲,獲得香港華人有識之士的認同。1921年7月30日,反對蓄婢的華人與維持蓄婢陋習的豪門富商及其辯護者在太平戲院舉行公開辯論,由此展開英、華人士共同參與並且持續十餘年的反蓄婢運動。1923年2月,港府定例局頒佈《禁婢新例》(又稱《取締蓄婢條例》或《家庭女役則例》),規定不得買賣婢女,不得雇傭未滿10歲的女僕,在港婢女須按限定日期註冊,實際上仍然允許華商蓄婢。1937年6月,在中外輿論壓力下,英國政府專門派團來港調查,公開敦促港府取締華商蓄婢。港府隨後宣佈禁止買賣婦女,遂使華商蓄婢陋習成為被取締的非法行為。僅此一項蓄婢陋習,竟然歷經十餘年的反蓄婢運動才壽終正寢。這固然與港英政府沿用華律、華俗治華有關,但耗時長久的主要障礙卻是華人富商堅持此陋習而設法拖延禁婢,港式資本主義的頑固保守性由此可見。

  港式資本主義在清末民初中國民主革命運動中的政治表現,也充分反映出其進步與保守的兩重性。香港是孫中山等人開創的推動內地推翻清朝、創立共和的海外革命基地。一批批華商前赴後繼,毅然資助乃至投身中山革命,但他們在全港華商群體中屬於少數。在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民國創立的勝利風潮中,香港多數華商表現出踴躍捐款的熱情。但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及失敗之後,香港華商總會及各行商會團體競相發表通電,向袁世凱及北洋政府表忠輸誠,有港商甚至通電聲稱:“非誅孫(文)、黃(興),無以安天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英等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香港與內地貿易隨之中斷。香港在50-70年代陷入西方國家與共產國家冷戰時期。在此期間,港式資本主義發揮其緊密連接西方資本主義的優勢,利用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以及此後內地政治運動導致內地資金、人員大量逃至香港的生產要素轉移,進行從轉口貿易到加工貿易的工業化轉型,遂使香港在不能繼續成為中外貿易的中轉樞紐港之後,維持和擴大與國際市場一端的加工貿易。1959年,香港的港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69.6%,表明香港已經成為工業城市,順利實現從轉口貿易到加工出口貿易的工業化轉型。進入60年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的實質增長率達到8.9%。60年代末,工業化的成功轉型帶動整體經濟開始起飛。到70年代,香港除繼續成為亞太地區的轉口貿易中心之外,還成為該地區的輕工製造業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成為戰後世界首批新興工業化地區之一,與台灣、新加坡、韓國並稱為“亞洲四小龍”。當今蜚聲中外的香港華人富豪幾乎都從香港戰後第一次經濟轉型中掘取起家的第一桶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