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人心理傾向剖析

http://www.CRNTT.com   2021-01-24 00:04:32  


 
  1970年代的到來開啟了台灣(所謂“中華民國”)外交挫敗的時代,中美建交、美“台”斷交,“自美國與台灣斷交後,常理上,它必將引起極大的反美風潮,然而,由於台灣對美的外銷持續增加,台灣經濟更趨繁榮,政治的所失在經濟上獲得補償,而且‘台灣關係法’的制定也階段性的保障了台灣的安全。‘名’的受損有了‘實’的彌補,台灣的親美特性也就維繫了下去。”〔18〕一系列的外交挫敗在台灣人情感天平上引發地震,一方面是認同的加速錯位和對“中國”“台灣”等象徵符號的情感裂變;另一方面,對美國“棄台”雖有怨憤卻也在“美台關係法”中尋求到心理慰藉與安全感,又在接下來的尋求台灣出路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師從美國,無論是價值觀、社會思想、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在“去中國化”、消解中國元素的亂糟糟的大氛圍下,均呈現加速“美國化”的趨勢,顯示出美國軟實力對台灣的巨大影響。

  三、哈日

  台灣人對日本一向具有獨特的“情結”,由於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使得日台兩地有一種奇特的文化上的親緣關係。

  光復初期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過程中對福佬文化(閩南文化)有過限制甚至破壞。有人上升到族群矛盾的高度,認為這是外省人對本省人的文化宰制。其實除了文化政策的原因外,受限於文化生活體驗,遷台來的大陸文化精英製作的文化產品例如電視劇,很少有真正反映本省人生活和命運的連續劇,他們製作和放映的大多是關於大陸生活的內容或與大陸相關的內容,這一般很難引起老一輩台灣人的共鳴。反倒是在觀日劇的時候,老一輩的台灣人找到了更多相近的生活以及文化體驗,這種依賴日劇解“鄉愁”的奇葩現象體現一種特殊的“情結”,有人稱之為自虐情結,有人認為是一種“錯置的鄉愁”。

  更有甚者,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教育,包括改日本國籍、講日本話、取日本名、行日本風俗習慣,灌輸“皇民意識”,以達到奴化教育的目的。以李登輝為例,其父李金龍畢業於警察官練習所,在日本殖民者手下充當刑警十餘年。李登輝一直對其父這段“三腳”的過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說他父親是當時的“菁英人物”。李登輝生於1923年,“自幼接受正統的日本教育”,這對他的人格養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1940年日本殖民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給自己取了“岩里政男”的日本名字;他的大哥李登欽也改名為“岩里武則”,二戰時在日軍服役戰死在菲律賓,其靈位至今奉祀在日本靖國神社。李登輝的成長經歷使他講日文比講中文還流利,在說中文時不由自主地夾雜著大量日文語法、日文單詞,他的言行也深受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十分推崇日本的劍道和武士道精神,自稱“22歲以前是日本人”。崇尚日本文化,美化、頌揚日本殖民統治是李登輝這類接受過皇民化教育的人共同的特徵。

  然而這並不能代表日據時期台灣人的全部,事實上,中國傳統社會用以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並沒有因日本殖民政府從上而下的現代化改造而全面斷絕。中國傳統典籍文化與傳統的說書、歌仔戲、布袋戲、民俗信仰等所傳承、所涵育的精神文化和中國意識,是萬難斷絕的。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懷抱著“原鄉唐山”的感情,當他們以傳統武力方式抗日失敗之後,開始採取現代政治社會運動形式進行抵抗,如蔣渭水、翁俊明、杜聰明、林獻堂等即其代表。這種淳樸的民族感情從台灣民間對日本及台奸稱謂上可以窺見一斑。日本殖民者利用人性弱點,鼓勵台民做當局密探,以此探知民間抗日所在。這些甘做日本鷹犬的台民,當然被台灣民間社會視為台奸,台民謔稱其為“探子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