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統一是台海最高憲制原則

http://www.CRNTT.com   2020-06-29 00:05:25  


兩岸復歸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神聖事業必然顯露曙光,水到渠成。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完全統一是兩岸關係最高憲制原則》。作者認為,2005年,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將涉台主要政策與制度構想法律化,既阻遏民進黨當局及外部干預勢力的分裂圖謀,又促進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的正面進程。2020年,這部法律頒佈實施已有15年,但兩岸政治對抗不斷升級,“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國際政治環境與島內認同度出現危機信號。

  在此急劇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下,如何重新理解與評估這部法律中指向兩岸完全統一的和平方式與非和平方式,如何從戰略和制度上進行理性的判斷和調整,以適應民族復興的必要要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規劃,就成為紀念這部在兩岸關係領域具有至關重要性的國家法律的基本問題意識和挑戰性命題。本文擬對台灣問題的歷史性與制度性困境加以分析,並結合這部法律的和平與非和平路線提出與當下國際政治條件、兩岸關係現狀及中國憲法秩序相適應的理論診斷和分析結論,供決策及社會各界分析人士參考。

  一、台灣問題的歷史複雜性:大一統與分離意識

  台灣問題是中國現代化與國家建構的特定問題,也是疑難問題。1895年之前的台灣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大一統朝貢體系與西方殖民體系的交鋒,以明末清初的鄭氏政權與荷蘭殖民者的光復戰爭為歷史坐標,而之後的清朝政權對割據性的鄭氏政權的鎮撫策略取得成功,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但大一統之下的台灣治理,並未完成徹底的國家建構,生番與熟番分治,土流二軌並行,為後來的美日介入留下裂隙。進入19世紀的兩岸關係,在民間人民來往層面日益密切,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深入發展,對台政治治理與行政管轄亦有制度性強化,但彼時的大清帝國已至暮年,不復青壯時期維護大一統主權秩序的強烈責任感與行動能力。19世紀下半期,美國曾有覬覦殖民台灣之構想,日本更是藉助維新變法之成功而脫亞入歐,效仿西方殖民帝國主義之行為邏輯。中日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的割台條款,開啟了台灣殖民化與現代化交織融合的歷史,造成所謂的日式“皇民史觀”及現代性意識形態,影響至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