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政治一方面承襲了傳統士大夫文官政治,另一方面又以其紀律性、組織性克服了傳統士大夫政治的組織力不夠以及黨爭等問題,從而也超越了士大夫政治。因此,中國共產黨這一政黨形式,雖源自西方,但早已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黨所能框定的。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是在更高層次上對大國政治這一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最終將超越西方式的多黨競爭的政黨政治。

  一黨執政之“一”不是數字的一與多,一黨執政之“一”,就是全體社會,是代表“社會整體性”、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政黨。而且,中國共產黨的這種“一”,也不同於西方所謂的全民黨,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的利益,不是不同階層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對“人民”整體性、功能性的動態把握。這一政治設計背後是不同於西方分類式哲學和分裂式世界觀。它有著深刻的文明根源,“一”是代表禮的“理一分殊”的“理一”的整全性、普遍性,這就超越了西方“政黨”(party)原本的“部分”(part)、“個別代表性”⑧的局限,而在更高的層面上回到“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的“士”之整全性。士大夫政治是世界史上唯中國所獨有的,也是中國禮文化延續性的顯著特徵所在。

  大一統郡縣制及四民社會下的士大夫官僚政治,與封建世襲制,是中西方進入現代政治之前的兩種不同社會政治體制,也是一黨制與多黨制的歷史文明根源所在。

  要理解中西政黨制度選擇之差異,首先要回到各自文明的原點。中西方在文明起點以及此後的歷史發展上,二者的政治思維就走在了不同的兩端。中國以廣土眾民之大國政治為常態。其現實原因有二:中國作為農業文明大國,對內,經常面臨水旱災害,需要興修大型水利工程,而水患治理與水利建設涉及上、下游區域之間的配合,需要大規模的統一籌畫,政府因此成為治理的主導性力量;對外,歷史上持續面臨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草原帝國的軍事威脅,必須建立大規模的常備軍。

  大國政治能夠成為一種理念共識,還因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這種高遠的社會理想要求最大限度地協調、照顧到所有民眾、所有群體、所有區域的不同利益。要實現這一社會理想,就不能沒有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主導,這是中國發展出大國政治的最深層動力所在。

  較之於中國的“大一統”,西方則以希臘雅典城邦式的小國政治為常態,羅馬帝國式的大國政治非其常態而不能持久,衰而不復重興。中國則能一次次衰而復興,在短暫的分裂後走向更大的統一。近現代以來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先後想效仿羅馬帝國統一歐洲,但幻夢都告破滅。

  西方近代發展出非大國規模的民族國家,其歷史文明根源還是封建制,而民主制也是從封建制內生演化而來的。美國雖然是聯邦制,但根底上還是最早的十三個州擴大的封建現代聯合體。以文明史為背景的美國戰略界喜歡以美國的興衰來對標羅馬帝國的興衰,但二者還是有很大不同。更何況,一個大國不能沒有歷史,一個大國沒有經歷起落,則很難談得上持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