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民族復興與多重治理考驗

http://www.CRNTT.com   2020-03-28 00:02:58  


 
  從危機事件的時間軸線來看,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發佈《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指出:武漢市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各醫療機構要及時追蹤統計救治情況,並按要求及時上報。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確認已發現27例病例,其中7例病情嚴重,所有病例均已隔離治療,多例病例與華南海鮮城有關,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同日抵達武漢開展檢測核實工作。武漢市衛健委與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的早期監測與通報工作未能確定新病毒的“人傳人”特徵與規律,中央與地方均未能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緊急疫情應對程序採取強有力規制措施,導致預警遲延,疫情有所擴散。直到2020年1月20日,疫情防控在政治最高層的權威決斷與最高級別專家組的權威判斷下出現結構性轉機:其一,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其二,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宣佈新型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及14名醫護人員感染。國家衛健委於同日發佈2020年第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1月23日,武漢封城,全國各地跟進採取相應的超強隔離管制措施並開展社區動員與精細防治工作。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疫情納入“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在中央監督性介入、全國動員與全球合作的基礎上,疫情防控進入了有序的制度化階段,但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疫情“拐點”尚難準確預期,內外輿論對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質疑不斷轉移“熱點”,甚至存在對體制根本合法性的疑問,也存在帶節奏和別有用心的謠言和政治企圖。抗疫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疫情政治”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席捲政界、學界和內外輿論,也成為今年初中國公共領域最受關注及參與度最高的公共議題。如果說全球治理與“一國兩制”領域的治理考驗對中國而言還存在一定的戰略餘地和距離的話,武漢疫情防控下的治理大考則要求中國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治理答卷,在抗疫過程中展現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制度協調力和價值證明力。在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政治問題上,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著直接而嚴峻的考驗和重塑。

  治理評估的層面是非常多的,我們這裡選擇若干關鍵領域和議題加以分析:

  第一,信息治理。武漢地方當局之所以預警遲延,造成全國被動,既與《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集權化信息發佈機制有關,也與地方政府迴避預警信息與管治責任以及謠言治理中過度嚴厲執法和維穩式思維有關。典型的“李文亮事件”顯示出公眾對政府信息治理能力滯後的不滿,“吹哨人”與“造謠者”的網絡形象對峙凸顯公眾對一種開放透明型治理的規範性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唐興華先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從法官立場對武漢的謠言治理提出了批評。然而,這不是武漢個例,而是中國整體治理改革轉型的一個事件縮影。地方政府的治理仍然高度依賴於一種權力主導型的封閉維穩模式,而對十八大以來“治理現代化”所要求的公開透明型治理缺乏有效的價值認同與制度適應。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對“治理現代化”進行精細化的制度規劃,推進的是同一方向上的治理改革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