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如何看台海局勢新脈動

http://www.CRNTT.com   2019-02-23 00:17:40  


 
  二、傳統藍綠對抗型二元政治結構朝盤勢弱化、“白色”突起、新人上位、基礎優化、鐘擺加速深刻轉型

  近10多年來,兩岸學界在國、民兩黨哪個政黨將長期執政、藍綠基本盤是否存在、第三勢力是否形成等問題上的討論,存在明顯分歧。2004年陳水扁以兩顆子彈打敗“連宋配”,成功連任,一些輿論認為“民進黨準備長期執政”。2008年馬英九高票當選,不少輿論認為國民黨將長期執政。2016年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島內及日本很多學者認為“國民黨從此新黨化、小黨化”、“民進黨將長期執政”。2018年“九合一”選後,兩岸又有輿論認為島內政治朝“去藍綠化”、“去政黨化”方向發展。事實證明,國、民兩黨“長期執政”的觀點,島內政治“去藍綠化”、“去政黨化”的觀點,目前看似有違島內政黨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民進黨長期執政”的論點更明顯不符兩岸關係和國際格局發展大勢。

  通過對近20年島內主要選舉追蹤調研發現,以統獨立場、國家認同分裂為基本軸線,以藍、綠陣營為政治分野,以國、民兩黨為主體的對抗型二元政治結構總體穩定。島內政治生態分佈、社會資源配置、重大選舉提名和結果、單一選區兩票制影響,尤其是統獨立場、國家認同分裂,是決定傳統藍綠二元結構長期存在的基本要素和基礎。其中,藍營選民統獨認同光譜廣泛,對藍營領頭羊和政治人物要求嚴格,其凝聚力明顯弱於綠營選民。以縣市長選舉為例,2018年民進黨慘敗,但其得票率仍有39%;2014年國民黨慘敗,其縣市長得票仍有40%。以“總統”選舉為例,2008年民進黨慘敗,但得票率仍有40%;2016年國民黨慘敗,得票率仍有31%(藍營分裂,親民黨得票率12%)。這種二元政治結構在國家統一前的較長一段時期內存在,並影響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演變。國、民兩黨過去及未來較長時期內相生相剋,相互以選舉基本盤、對方執政敗績作為自己重新上台的資本與籌碼。所謂“某黨選舉失敗,並不是另一黨勝利”的看法,恐不完全正確。

  必須指出的是,選舉得票並不等同於藍綠陣營、國民兩黨的基本盤。尤其是勝選效應中的所謂高票,相當一部分屬於中間選票。這部分中間選票最不穩定,游離性最強。國、民兩黨慘敗後的最低得票,絕大部分是相當穩定的基本盤。學界對選舉基本盤概念說法不一,這裡不加贅述。近年來,島內選民自主性增強,選民世代結構變化,尤其是青年選民投票意願增強,民眾對國、民兩黨認同度明顯下降,藍綠基本盤呈現總量有所縮減、凝聚力有所弱化的趨勢。

  20多年來,島內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第三勢力。標榜第三勢力的政黨或政治力量,絕大部分從國、民兩黨(或藍綠陣營)分裂而成,發展空間總體相當有限。所謂中間選民、經濟選民,既無政治領袖,也無政治綱領和組織,根本不能稱為第三勢力。未來衹有藍綠對抗型二元政治結構崩解,“非獨融合型”政黨體制形成,以公共政策競爭作為競爭主軸,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勢力。近年來中間選民群體有所擴大,在台灣重要選戰中的關鍵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三足鼎立,中間選民、青年選民對柯文哲的支持至關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