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如何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http://www.CRNTT.com   2019-02-03 00:02:32  


 
  蔣介石與蔣經國終生不讓“中華民國”的燈火熄滅,但是其後繼者卻一個一個在實質上拋棄了他們,甚而肯叛了他們。他們拉拔的政治人物,面對蔣介石被台獨分子攻擊時,蔣經國的接班人李登輝成為“去中”的精神領袖,馬英九與其它國民黨的領導人則大都選擇保持沈默。當歷史教科書逐漸“去中國化”的過程中,兩蔣的後續者選擇噤聲不語,即使有了權力,也沒有撥亂反正。當兩蔣時期被定位為“不正義”的年代,而需要被轉型時,他們也沒有奮力抗爭。有些人“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真理喚不回”,而仍選擇抗爭時,國民黨的領導人們也是選擇保持距離,深怕影響到他們“客觀中立”的形象。悲哀的是,不衹是兩蔣政治上的繼承者,連兩蔣自己的子孫也呼應所謂本土和“台獨”的立場,貶抑蔣介石。

  是非不明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價值錯亂的人群又如何能夠真正的團結?當兩蔣時期在台灣被視為是“外來政權”時,注定了台灣會走向分裂、競爭力減弱。兩蔣時期的民國政府,對台灣好,還是壞;兩蔣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兩蔣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台灣,已經不重要,都已經過去。這段時期的台灣史,不會衹是當代幾個學者或政治人物說了算,時間才是真正的歷史檢驗者,青史不會成灰,在激情欺騙都逐漸如煙散去後,歷史的公道會浮現的。

  過去的就過了,不會再回來。在地理大發現時,台灣衹是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島,也曾經是漢人尋求新生活的開墾天堂,也不幸地成為帝國主義垂涎的果實、戰爭的基地,不論如何改變,它的地理位置讓它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邊陲,而不是中心。

  九、台灣自我放棄中國的話語權

  1949年“民國政府”來到台灣這段歷史,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這次渡海南遷,是中國史上足以比擬東晉永嘉渡江與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遷事件。1949年也是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義最豐富的移民事件。由於當時來到台灣的不少當時的文化教育菁英、重寶國器、檔案資料,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可謂是“民國”學術的繼承者,是另一種五四精神的發揚者,更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1960年代,台灣再大力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讓中華文化在台灣深深扎下了厚實的基礎,也讓台灣成為全球中華文化的代表者。一直到1970年代,台灣的經濟是在和平的手段下逐漸轉型發展,政治民主也日益深化。這時台灣的表現,讓它成為中國真正的中心,而不再是邊陲,這是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可惜,1990年代起,當過去四十年的歷史被詮釋為外省人迫害本省人、國民黨與“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是不正義時;當台灣決定在政治上要遠離中國、在文化上要去中國化、在經濟上要與中國保持距離時,台灣似乎又再次回到它歷史的原點。特別是,當中國大陸開始重視並弘揚中華文化、經濟快速發展時、政治力量茁壯時,台灣已不再是中國的中心,而似乎又往邊陲移位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