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 |
中評智庫:世界變局下兩岸關係大勢 | |
http://www.CRNTT.com 2019-01-20 00:22:21 |
2.融合決定了鬥而不破 至於科技之爭、貿易摩擦,有人稱之為“科技冷戰”、“貿易冷戰”等,在冷對抗的觀察視野中是新常態。也可以說,“科技冷戰”不一定是“新冷戰的序曲”,而是衝突對抗的常態和形式之一。從思想根源看,如果說科技冷戰來自“科技民族主義〔10〕”的話,那麼普遍存在的民族主義可能成為各種形式的冷對抗的思想動因。其機理在於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文化、科技融合,已到了一毀俱毀的地步,而意識形態對立的負面作用仍舊推動著對抗,單一領域的衝突與鬥而不破的對抗便成為常態。 從經濟上看,冷戰期間,軍事上蘇聯和華約不輸於美國和北約,但經濟上難以抗衡,無以為繼,被拖垮了。因為有蘇東經互會,還有中國等獨立經濟體,當時的世界經濟不是一個全球大屋頂的網絡系統,所以經濟不是主要對抗面和危機出口。今天不同了,全球化的結果是經濟體的融合和利益交錯,全球都在一個大屋頂下,經濟關係不能一打了之,搞不好會全面坍塌。美國講國際體系,俄羅斯講勢力範圍,中國講命運共同體。美國不能不顧及國際體系和自身在其中的利益。約瑟夫·奈指出:中美關係的某些方面將涉及正和博弈。美國的國家安全需要中國的合力,而不是對中國的控制。關鍵問題在於,美國是否有能力從“合作的競爭”角度思考問題〔11〕。所以,美國的各種退出與重返,都是反思甚至焦慮的體現,不是要打新冷戰的深思熟慮章法。例如美國不願接受“一帶一路”倡議,但在與之相關的亞投行問題上美國改變了主意。美國可以制裁俄羅斯,對華打貿易戰、科技戰,但一旦美股受到衝擊或國內產業受到影響,美國就會陣腳大亂。 3.地緣政治的微妙性 從地緣政治上看,當年美蘇都有重大失誤,軍事上在局部地區陷得太深,蘇聯敗在阿富汗戰爭,美國敗在越南戰爭,也受挫於朝鮮戰場。今天,要在局部地區打熱戰,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儘管朝核危機十分嚴重,朝韓、朝美首腦會談卻能變成現實,美朝半島無核化談判不能不推進。而在更大範圍,印太聯盟有取代亞太再平衡之勢,它有圍堵中國的意圖,且主要是在海上。羅伯特·卡普蘭認為,隨著中國回歸大國地位,世界必然進入更加複雜的多極化格局。美國至少必須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為中國空軍和海軍力量騰出一些空間〔12〕。美國的做法實際上也確實反映了其戰略認知的變化,即不可能通過像朝戰或越戰那樣的局部陸地代理人戰爭遏制住中國,而得退而求其次,準備在廣袤的海洋上預防中國走向世界強國地位,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公開的“海狼”戰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