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台灣民意轉變與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1-03 00:05:45  


 
  “台獨”勢力變換手法操弄裹挾台灣民意

  在台灣社會民意發生複雜變化的情況下,台灣政黨政治中的選舉動員模式從過去以統“獨”、省籍、族群動員為主軸轉為訴求社會公平正義的“階級動員”,並與“國家認同”問題相互交織,綠營對兩岸交流進行“汙名化”政治操作。以2014年“太陽花學運”為標誌,島內民粹主義抬頭,民進黨借勢操縱選民情緒,獲取政治利益。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固有矛盾等因素影響,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普遍突出存在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停滯、發展前景暗淡等現象,台灣也不能置身事外。但台灣綠營勢力將其與兩岸關係聯結起來,將矛頭對準大陸,既指責兩岸交流削弱台灣的“主體性”,又將貧富差距擴大的責任推卸給大陸,從而加劇台灣社會“恐中”、“反中”情緒,在島內將國民黨打成“既傾中賣台又代表資本權貴”的政黨形象,從而為民進黨的上台和執行“台獨”路線鋪路。

  民進黨再度執政後,繼續落實它在選舉中所確定的路線,主軸是試圖切割兩岸、遠離大陸,主要表現在內外兩方面。對外,“倚美日、抗大陸”,推動“新南向政策”試圖減弱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對內,不斷推動“去中國化”等“柔性台獨”活動,採取措施限縮兩岸交流,千方百計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領域弱化兩岸聯結。台當局還以兌現承諾為名塑造其代表弱勢、追求所謂“公平正義”的形象,採取一些激進的“改革”措施,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試圖以“均貧富”手段滿足民粹訴求。以上種種政策操作,反映了台灣當政勢力對台灣民意嫺熟操弄,其路徑和軌跡顯示其出發點完全是服務於其黨派的自身利益,而不是台灣民眾利益和台灣經濟的迫切需要。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蔡英文當局的政策實際上限縮了台灣的發展選項,試圖在各方面弱化兩岸之間的聯結,甚至為“台獨”進行各式各樣的準備。但30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證明民進黨這樣的路線選擇從根本上違背台灣民眾要和平、求發展的願望,違背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趨勢,終究是無效的、徒勞的。通常所說兩岸關係發展“大勢”與台灣內部認同“小勢”,在現階段同時作用於台灣社會,呈現拉鋸狀態,但“小勢”終究擰不過“大勢”。其結局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調整路線,要麼自己品嘗自己製造的民粹苦果。民調顯示,不足一成台灣青年對台灣未來樂觀。操弄不可持久,幻影終被識破。由於台灣經濟低迷和就業前景暗淡,隨著大陸進一步落實“惠台青創”政策,台灣青年到大陸實習、工作或創業人數持續增加,這些台灣青年在西進的過程中將進一步認識大陸、發現大陸,台灣民意終將掙脫操弄與裹挾的束縛,逐步回歸其本來面目。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認識到,台灣的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0年來,兩岸同胞在經濟合作中擴大了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強了精神紐帶,在直接往來中增進了彼此感情,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持續增強,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民眾人數日益增多,大陸針對台灣民眾的便利化與優惠措施越來越完善,廣大的台灣同胞正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事業中來,為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與條件。30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兩岸同胞普遍歡迎,符合時代發展進步潮流,是台灣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將展現越來越光明的前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